北京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完工 解放后曾被拆除(图)

作者:赵婷婷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12-19 16:54:27
分享

雁翅楼重建折射北京科学规划

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拥有861年辉煌建都史的北京,在城市规划方面进步空前,曾经不被重视的胡同、民居得以保护,禁止随意拆除。唐松杰欣喜地看到,地安门一带几乎没再出现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相反,那些只留存在老照片里的旧时景象渐渐回归并再现。

2005年,距离地安门不远的鼓楼东大街进行修缮。根据居民意愿,十几户沿街的民房变成门面房。一种“微循环”的改造方式开始试行。采用这种方法,鼓楼东大街成为北京第一条没有拓宽,没有大面积拆改,基本恢复清末民初历史原貌的街道。

2012年,北京启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拆除了58年的地安门雁翅楼将被重新复建。雁翅楼复建历时近一年。当崭新的雁翅楼出现在唐松杰的面前,他觉得地安门路口增添了几许古雅的韵味。

多少个夜晚,他的睡梦里反复出现着儿时院里那棵浓密的大槐树,午后空中回荡着的鸽哨声,听了一辈子的京味乡音,以及那一条条如迷宫般但从来也不会走丢的幽深胡同。“这才是我的北京城。”

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先生曾说过,应重点疏散旧城的外来户,让“老北京”尽量留下来。唐松杰十分认同这样的观点,“这些原住居民对北京有着很深的情感和记忆,他们是这座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唐松杰始终坚信,“胡同的原住居民还在,北京的文化便会传承下去。”

今日点题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今年年初,北京启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编,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也成为总归修编涉及的六大内容之一。其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将分项重点研究“功能”、“平房”、“安全”、“管理”等内容,并将制定旧城人口、产业发展计划,编制旧城建设“负面清单”。

谈及北京的城市规划变迁,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或欣喜或留恋。城市的街道、建筑,甚至居民,作为城市最典型的符号,往往最容易被人记住。今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聚焦北京壮美的中轴线,给您讲述的是地安门雁翅楼下一位“老北京”眼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轨迹变迁故事。

现场定格

复建的门楼油漆味儿还没散尽

屋檐下的彩绘花朵栩栩如生,淡淡的油漆味儿还没有散尽。

两层高的雁翅楼曾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1420年与地安门同时修建,位于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面宽各13间,黄琉璃瓦覆顶,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可惜的是,1954年为疏导地安门周边的交通,地安门及雁翅楼被拆除。2012年,本市启动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实施复建,复建工程于去年5月份开工。

不过因现有条件所限,位于东侧的雁翅楼被安乐堂胡同和部分民居所挡,只复建了4间;西侧的雁翅楼也受到路边商铺的影响,只恢复了10间。因此,此次复建并没能再现当年雁翅楼的完整容貌。为与原有的雁翅楼区别,原歇山屋面改为悬山屋面,并做断头处理。

北青报记者从西城区获悉,除地安门雁翅楼外,宝应寺、历代帝王庙西配殿及北围墙、牛街礼拜寺大殿、先农坛外坛坛墙等均已修缮完成,明年五一前将陆续开放。位于前门西河沿街南侧的大栅栏劝业场修缮后将作为体验型博物馆性质的艺术活动中心,预计2016年前投入使用。

本版文/本报记者李天际(除署名外)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