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完工 解放后曾被拆除(图)

作者:赵婷婷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12-19 16:54:27
分享

北京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完工 解放后曾被拆除(图)

  50年前的平安大街 难忘两侧的国槐树

地安门十字街头,人流匆匆,车水马龙。没有人注意到,路口的东南和西南两侧,悄悄立起的一排古建筑。

这就是刚复建完工的地安门雁翅楼,红柱灰瓦,光彩如鲜,屋檐下的彩绘花朵栩栩如生,淡香的油漆味儿还没有散尽。

紧贴着地安门皇城城墙的雁翅楼被临街商铺遮挡,确实太不起眼,稍不留意便被忽略。但在明清两代,地安门雁翅楼可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知名景观。史料记载:始建于1420年的地安门雁翅楼,位于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为东西相对称的两栋二层砖混建筑,面宽各十三间,黄琉璃瓦覆顶,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得名。

令人遗憾的是,民国初期为便利交通,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被拆除。1954年起,为了疏导北部城区的交通,地安门及其雁翅楼一并拆除。

53岁的唐松杰住在离雁翅楼只有百米之遥的恭俭胡同,是地道的“老北京”。他在胡同出生的时候,地安门和雁翅楼已经被拆掉了7年,因此他对这些消失的古建筑并无印象。他只记得,雁翅楼的位置,东边原是一个公交总站,西边则是一片树林和少量的民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地安门一带没有宽阔的马路和穿行如织的汽车。“平安大街就是一条普通的马路,路上没车,不像现在。”唐松杰说。

北京旧城保护首次立法明确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1999年8月28日,贯穿北京内城的第二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平安大街,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前夕正式通车。平安大街拓宽了原有的道路,必然涉及到沿街居民的拆迁。“地安门路口南侧当时拆了6个院子,100多人搬到清河居住。”唐松杰说,“他们是这个地区最早搬走的老住户。”

正是在那段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因建造镶嵌玻璃幕墙的现代化写字楼以及生活条件舒适的高层居民住宅而拆迁的文物、古建筑难以计数。拆除破旧的胡同和老院子,给房地产让路的做法,似乎又在重演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市规划“大拆大建”的老路。

2003年,地安门内大街拓宽改造。“马路两侧拆了12个大杂院,走了大概200多人。”唐松杰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次道路拓宽,使长期被民房“湮没”的地安门皇城城墙有机会“重见天日”。

就在唐松杰不知道还会有多少街坊要搬走的时候,此轮对城市改造的步伐终因文保专家的“上书”而放缓。2004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持下,经过市规划委等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相继完成《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5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随后通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旧城保护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这些规划文件就像一张张的防护网,使北京的古都风貌不再被继续破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