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主办,“医社协同 共享共治”医务社会工作北京实践五周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相关委办局、区卫生健康委、三级医院及直属单位人员代表3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现场发布了医务社会工作北京实践五周年报告。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3家,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统筹志愿者9803人,形成“以基层为重点、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各级医疗机构协同推进”的发展体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卫生健康治理能力的创新实践,是彰显医学人文的有力抓手,是改善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力量,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2020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五部门印发《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启北京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新篇章。五年来,全市推动医务社会工作实现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跨越式发展,构建起三级医院引领、二级医院支撑、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发展体系,打造了一支以行业督导为引领、专业社工为核心、志愿者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将医务社工融入卫生健康服务各场景全流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首善标准和时代特征的本土化医务社工发展路径,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贡献了社会力量。
根据此次发布的医务社会工作北京实践五周年报告,截至目前,全市16区卫生健康委和经济开发区已全面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从机构类别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1家、综合医疗机构72家、专科医疗机构52家、中医医疗机构30家、公共卫生机构7家、其他3家;其中202家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173家机构设置医务社工岗位。
为不断探索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全市医务社工深入临床路径、管理流程和健康服务各个环节。报告显示,介入临床专科服务的机构74家,介入危机干预等急诊服务的机构16家,介入陪诊导诊等门诊服务的机构140家,介入家医签约、慢病管理等基层卫生服务的机构208家,介入分级诊疗、接诉即办等工作的机构50家,在其他领域开展服务的机构29家,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已基本覆盖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坚持多元培育项目与驻点项目“双轮驱动、动态优化”,连续五年实施多元培育项目,已累计完成4批190个项目,覆盖儿科血液病、脑卒中、眼科等多个领域;连续四年开展驻点项目,已开展4批75家派驻工作,增强了医疗机构的内生动力。
在此过程中,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重视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以行业督导为引领、专业社工为核心、志愿者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分层分类培养专业人才,选拔培育行业陪伴式督导26人,形成“医务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有医务社会工作者787人,医务社工统筹志愿者9803人,仅过去一年开展志愿服务1700余项,惠及受众超400余万人次。
活动现场发布了“北京医务社工十大创新模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丰台区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10家医疗卫生机构入选。
在后续环节中,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携手启动“双工联动双向赋能”健康社区项目,计划于2026年陆续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服务1+1”“主动健康促进行动1+1”“志愿队伍双向赋能1+1”等活动。北京基层医务社工社区健康促进项目也同步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系统化、项目化运作,助力医社协同,赋能人才发展,促进专业化的医务社工服务下沉,成为基层医疗服务 “温度”与“厚度”的重要力量。(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