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中日友好医院主办的“2025世界镇痛日暨中国镇痛周”在北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李天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樊碧发,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张达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熊东林,中国教育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水清等专家代表出席活动。与会嘉宾就“推动疼痛医疗资源下沉、质量提升与服务优化”深入研讨,为我国疼痛医疗普惠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区域不均衡,需推动诊疗同质化
韩济生院士在开幕式上发布2025年世界镇痛日主题--“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他指出,我国疼痛医疗资源存在“东强西弱、城高乡低”的结构性矛盾,东西部地区在专科医师、诊疗设备配备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他强调,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樊碧发教授指出,县域医疗机构当前承担了全国超八成疼痛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已成为我国疼痛医疗服务的核心承载力量。从治疗规范性看,作为中重度癌痛治疗基础用药的阿片类药物,在基层的使用率约六成,与我国晚期癌症患者超六成的疼痛发生率不相匹配,反映出基层疼痛诊疗存在短板。其中,西部部分基层机构在诊疗理念、技术应用上相对滞后,难以充分满足患者需求。樊碧发教授强调,推动优质疼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区域诊疗能力均衡,是提升我国疼痛医学发展水平、保障基层患者获得规范治疗的关键。
为基层赋能,把“网底”织牢织密
针对基层疼痛诊疗痛点,活动现场公布并实施四项 “精准滴灌” 措施:一是发布《针对慢性疼痛的客观量化评估体系》,该体系由中日友好医院与深圳南山医院联合研发,历时多年聚焦脑电信号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疼痛强度自动识别,配套脑电设备已试用(第二代便携设备研发中),获国家卫健委科研支持,是全球首次落地的慢性疼痛客观评估技术。二是发布《常见疼痛识别与应对联合提示(2025)》,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联合推出,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提供媒体支持,共同呼吁公众关注疼痛,普及常见疼痛识别、缓解及就医知识。三是开展《慢性疼痛管理网络建设项目》试点单位授牌,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黄二丹部长现场解读项目成果,授牌对象以县域医院为主,进一步夯实基层疼痛诊疗服务基础。四是同步发布《癌痛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指南(2025版)》,为基层疼痛诊疗提供多元科学依据。
据悉,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联合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打造的“全国疼痛质控培训平台”,已累计培训基层医师超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诊疗的同质化水平。当天的活动上,李天庆书记表示,中日友好医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疼痛诊疗资源下沉,通过技术培训、远程协作等方式助力基层能力提升,为基层患者提供更便捷的疼痛管理服务。
熊东林主任、张达颖会长、李水清主任分别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医联体建设、癌痛管理角度强调,要聚焦基层实际需求,强化协作、优化流程,打通疼痛管理 “最后一公里”。
强“底线”意识,以质控引领发展
作为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制定并推广《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3版)》,涵盖疼痛评估率、规范用药率等12项核心指标,为全国医疗机构提供了统一的质量“标尺”。
樊碧发教授介绍,依托国家质控中心平台,中日友好医院已构建起覆盖全国 32个省级行政区的疼痛质量监测网络,累计监测医疗机构374家。通过“数据反馈+针对性培训”模式,2024年全国医疗机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住院患者疼痛治疗有效率较上年提升4.25%,质量控制成效显著。
为持续推动区域均衡、基层服务、质量控制等核心理念落地,本次疼痛医学周期间还将举办“京津冀疼痛论坛”“神经调控论坛”“脊柱源性疼痛及射频、超声治疗分会场”“疼痛综合管理护理论坛”“疼痛治疗药物治疗论坛”“疼痛医师学院论坛”“疼痛中西医结合发展论坛”等活动。(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