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落地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成果,以“未来智能学校”为主题,今年9月开学以来,北京日坛中学教育集团积极开展涵盖小初高学段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与同学们讨论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及相关伦理议题。依托北大TBI资源平台、行空板等硬件支持,课程设计突出学校的创新特色,推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北京日坛中学教育集团梁岩老师指导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科技。
作为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中国战略发展学会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实验学校、北师大“AI循证教研赋能‘双新’落地”联盟单位,日坛中学有着深厚的科技教育底蕴。学校打造了一核六翼智慧校园建设模式,以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数智课程及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全方位的智慧校园体系,具有信息学教育的传统,信息学竞赛近两年斩获87项奖项,构建了覆盖教学、管理全链条的智慧教育生态,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育人核心体系,培养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如今,学校紧扣《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等政策要求,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推出小初高一体化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为学生成长注入科技力量。
日坛中学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围绕“修德、培智、强体、求美”校训,分阶段循序渐进,打造科学且贴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以“感知启蒙”为主,老师会结合扫码支付、语音助手等学生身边常见的AI案例,生动讲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帮孩子在心中种下AI兴趣的种子,让他们初步感受AI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初中阶段聚焦“认知深化”,引导学生探究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等AI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AI工具解决简单问题,提升对AI技术的认知深度;高中阶段则升级为“创新担当”,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平台上,学生们将AI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用AI优化社区服务、保护文化遗产,甚至参与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培养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为确保课程高质量落地见效,学校从多方面发力。在课程融合上,将AI教育融入科学、美术、劳动等多学科,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运用AI知识。在资源整合方面,积极联合北师大、北科大等高校,以及超星、云迹科技、智谱清言等企业,打造从“教室”到“实验室”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空间。同时,通过“通识培训 + 专项深化”的方式,培养了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其中三人入选朝阳区人工智能百名种子教师,为课程实施保驾护航,保障学生能接受到专业、优质的AI教育。
日坛中学师生智能终端配备充足,充分满足多样化数字工具的应用需求。全楼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智能化考务管理设备,保障教学活动高效运行。校级智能平台整合教学资源、课堂互动与学业分析功能模块,依托区域教育云平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支持多校区协同教学与资源共享。校内,随处可见的AI主题宣传板报与操场上的机器人、机器狗,充满人工智能教育氛围。
从“感知AI之光”到“创生AI之美”,日坛中学的人工智能课程,凭借科学的设计、丰富的资源、创新的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AI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更让学生树立起科技向善的伦理意识。未来,日坛中学还将继续探索贯通式育人模式,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更多优质资源,为国家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AI拔尖人才,让智能时代的“阳光学子”,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贡献力量。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杨成 摄影:蔡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