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间藏着智慧密码,科技浪潮中涌动乡村蝶变。为促进来华留学生深入领略中国乡村发展脉搏,感受数智乡村建设与循环经济创新成果,深化留学生对中国乡村生态农业与传统文化的认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大兴区安定镇人民政府承办的“感知中国-医览数智乡村 解码循环焕新”魅力大兴安定实践行活动,在安定镇精彩上演。
来自21个国家的30余名留学生循着文化、科技与生态交织的路径,解锁中国乡村振兴的多维图景。
安定镇数智御林中心内,留学生们与AI 数字官“小安”携手,穿梭于地方文化 IP、非遗展示与数智展区之间。通过“里坊树”小程序和“三网合一”数字化管理系统,他们轻触屏幕就能解锁智能安防、便民服务等功能,亲身感受科技如何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高效融合,见证数字化为乡村生活带来的便捷与温度。
在作为北京首个宅基地改革试点的御林西苑,传统里坊制与现代社区治理理念交织碰撞。留学生们化身“里坊长”,沉浸式参与议事会模拟,直观感受古代街巷管理智慧如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留学生们不禁感慨:传统与现代在此握手,数字技术与传统智慧共绘,中国乡村社区创新发展的鲜活图景真是太棒了!
在御林西苑农村安全教育基地,一场实操性满满的生命课堂令留学生们收获颇丰。专业人员精心设计情景模拟,以沉浸式教学展开安全知识科普。他们模拟电动车违规充电起火场景,讲解电动车使用安全规范要点;演示心跳骤停急救过程,传授心肺复苏技巧;更通过还原私拉电线、电器老化漏电等常见隐患引发的触电事故,现场示范如何迅速断电、利用绝缘工具施救的正确操作。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将“黄金四分钟”急救知识转化为熟练操作,还热情地为村民答疑解惑,在交流互动中传递“生命至上”的理念。
留学生们走进非遗手工学校,开启传统文化体验之旅。在毛笔字课堂,他们屏息凝神,执起羊毫笔在宣纸上临摹“横竖撇捺”,墨香氤氲间感受汉字的筋骨与韵味;麦秸秆手工课上,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纤细秸秆在留学生的指尖翻折卷曲,化作精巧摆件。从笔墨留白的意境到草编工艺的经纬之美,传统非遗的细腻匠心让留学生们连连称奇,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中国文化的深厚肌理。
智耕阡陌:桑果撷趣 非遗拾韵
漫步御林古桑园,千年古桑与现代文旅交织出别样浪漫。留学生们身着飘逸汉服、典雅唐装,穿梭于虬枝盘曲的古桑林间,体会着“时而倚树低吟古诗,时而对镜精心梳妆”的意境,举手投足间尽显东方韵味,将千年风雅化作触手可及的浪漫体验,沉浸式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浪漫。古桑园将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有机结合,打造采摘体验、民俗节庆等特色项目,让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相得益彰,成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鲜活样板。
在非遗体验区,留学生们化身传统文化 “探索家”,亲手参与帆布拓印、蚕宝创作等特色活动。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桑叶纹理拓印在帆布上,用天然染料晕染出独特图案;还发挥创意,用蚕茧、彩绸等材料制作憨态可掬的蚕宝工艺品。指尖翻飞间,古老非遗技艺在异国学子手中焕发新生。
智筑绿境:环保循新 华径焕彩
在“垃圾处理与公共卫生”工作坊中,留学生们凭借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中国“邻避效应”转化策略。他们走进安定循环经济园,实地探寻“变废为宝”的绿色实践。在垃圾焚烧发电车间与固废处理中心,留学生们近距离领略全球领先的环保科技,沉浸式感受中国以创新驱动资源重生的全链条循环经济模式。这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健康领域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也让留学生们切实深刻体会到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与创新智慧,深化对中国方案的认同感。
活动结束后,留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旅程颠覆了他们对中国乡村的固有认知,从数字化治理的“里坊树”到循环经济的“焚烧炉”,从非遗传承的“剪纸刀”到生态农业的“桑椹篮”,从古老文明的现代演绎到科技创新的民生实践,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乡村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令人赞叹。(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