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活动成功举办

“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活动成功举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29 21: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25日晚,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配套活动“名家讲经典——徐则臣:关于奥尔罕·帕慕克,一个‘帝国斜阳’的书写者”文学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本场活动也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承办,“抖音好书榜”“大有学问”项目特别支持。活动邀请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为现场师生及数万名线上读者带来精彩文学分享。

奥尔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土耳其作家。1952年,帕慕克出生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他写了很多国内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我的名字叫红》《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和《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在帕慕克的作品里几乎能找到文学爱好者从事写作所需要的所有方法论,包括实证主义写作方法、借由书本想象和书写生活、对类型小说模式的借鉴等等,这与他的出身、经历、个人性格,以及审美趣味有很大的关系。”帕慕克是生活在土耳其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从小想当一个画家,大学念的是建筑学,念到大三突然烦了,向往文学,然后开始写作,直到现在。徐则臣认为,帕慕克的绘画兴趣培养了他的形象思维,使他的作品里充满丰沛细腻的细节;而建筑学的专业背景使他在文学创作时呈现出极强的结构意识。帕慕克也是一个将世俗与高雅完美结合的作家,他拥有丰富的现代小说写作经验和高超的技巧,同时会借用类型小说的模式,以此激发大众的兴趣,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在占有相对偏僻的、独特的叙述资源的同时,又能用一种深入浅出的、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成功的作家。在这个层面上,帕慕克做出了很好的实验,所以他也是近些年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之一。”

帕慕克生活在伊斯坦布尔,横跨亚洲与欧洲的地理背景以及两种文明汇聚、碰撞的文化语境,使帕慕克的写作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莫言评价帕慕克时曾说过“天空中冷空气与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中寒流与暖流交汇的地方,必然会繁衍丰富的鱼类;而在多种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总是能够产生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从《黑书》到《我的名字叫红》,徐则臣认为,“在帕慕克的小说里,你会时时刻刻看到一种非常纠结、冲突的东西,而因为这种矛盾和冲突必须面临选择,所以在他的小说里面一直有一个选择、寻找和身份认同的问题——我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我们的国家是谁。东西文化的汇聚与神圣和世俗之间的矛盾,为帕慕克的写作赋予了丰厚的底蕴,也使得对‘差异’的书写成为了帕慕克小说的重要主题”。

由此,徐则臣关注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情况,“这些作家大部分都身处两种文明之间,他们所处理的题材,大部分也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例如英国作家奈保尔,他的祖籍在印度,出生在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后来定居英国。从第三世界来到第一世界的经历使得奈保尔格外关注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也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还有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他从小随父母定居英国,接受的是英式教育,但他无法完全摆脱日本文化的影响。因此,石黑一雄的很多作品也体现了英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的错位和交融。”文化的差异和交汇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陌生感”的阅读体验——经验的陌生感、艺术的陌生感和思想的陌生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所有事物无限趋同的时代,文学就是既要交流互鉴,又要包容差异性。这也是帕慕克作品被我们所喜欢的原因。”

世俗化的西式教育经历与优渥生活决定了帕慕克不太可能有太过复杂的人生经历。他将写作作为唯一的工作,生活面极其狭窄,他在本质上是一个“生活在纸上、生活在书里”的学院派作家,但这并不影响他创作出许多各阶层深刻的多样的人物和情节,诸如《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卖钵扎的小贩、《红发女人》中的挖井人等。徐则臣分析了帕慕克获取生活、收集资料的写作习惯,赞叹于帕慕克同化生活、活用素材的能力。“获取生活素材有很多方式,可以深入生活,可以做田野调查,也可以做案头工作,但如何把这些没有感情、细节只有结论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形象的细节,然后变成情节、逻辑进入作品,这才是一个作家能力的体现,帕慕克有这种能力。而且他对现代小说技巧有着高深的认识,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系统的学术训练和很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因而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各种表象中找到要表达的东西。”

互动环节,徐则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未来文学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回答,他认为未来文学依然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和对生活的观察激发创作灵感,并在写作中找到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场活动是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第二场进高校文学活动,依托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开展。10月10日,“名家讲经典”系列活动还将走进清华大学举办“阎晶明:文学经典新阐释——鲁迅小说《祝福》再解读”文学活动,敬请关注。(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

【责任编辑:齐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