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匠心独运的长安街沙盘与中轴线模型成为展会焦点,长安街沙盘以其宏大的视角,再现了京城主动脉的繁华与庄重,而中轴线模型则巧妙浓缩了古都北京的灵魂,以精湛的工艺再现了古代建筑的细腻与辉煌,从飞檐翘角到雕梁画栋,无不透露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两者交相辉映,古今交融,彰显着北京老城的对称之美与文化底蕴。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临其境,漫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感受京城独有的魅力与风采。
在首都北京,有一条线,它不仅是城市的脊梁,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缩影,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中轴线。在这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脉络上,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而在这些古老建筑的守护与修缮中,北京建工六建集团以匠心独运,用汗水与智慧,默默守护着这份不可复制的宝贵遗产,作为新中国成立最早的施工企业之一,北京建工六建集团不仅见证了国家建设的辉煌历程,更以其深厚的底蕴、精湛的技艺和不懈的追求,成为了新时代里古建筑保护领域的先锋与典范,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服贸会上,北京建工六建集团精心策划了一场古建筑文化特色活动,古建分公司负责人李万博以中轴线沙盘为媒介,深情地讲述了正阳门修缮的点点滴滴,从建筑本体的细致修复到建筑文化的深入挖掘,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期许。
随后,有着40余年古建工作经验的老师傅苗运平走上讲台,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观众揭开了斗拱这一中国古代建筑瑰宝的神秘面纱。详细介绍了斗拱的演变历程、宋式斗拱与清式斗拱的异同,不仅讲解了斗拱作为古代建筑支撑与装饰的双重功能,还揭秘了其在制作与安装过程中的关键施工要点,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与智慧。
现场的互动环节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观众纷纷上台亲自体验拼装微缩斗拱模型。在苗师傅的指导下,观众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每一个部件,感受着斗拱结构的巧妙与复杂,更加直观地体验到斗拱之美。随着一个个精美的斗拱模型在众人手中逐渐成形,不仅加深了大家对斗拱结构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浓厚兴趣。
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始终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从城市建设到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六建人的足迹遍布京城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北京中轴线这一独特的文化地标上,北京建工六建集团更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到一系列艰巨而光荣的建设与修缮任务中。从先农坛的古朴肃穆到正阳门的雄伟壮观,从天安门的庄严神圣到故宫的神秘莫测,再到景山的静谧雅致、万宁桥的悠悠古韵,每一处文物建筑的重生,都凝聚着六建人的心血与智慧,见证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在古建筑修缮领域,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始终秉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的“四原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技艺的坚守。在修缮过程中,古建团队深入挖掘传统“八大作”(即木作、瓦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的精髓,同时勇于创新,积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既保护了古建筑的环境,又提升了其观赏价值,同时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对其施工技艺、文化内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古建团队参与故宫古建筑群落保护修缮10余年,成功完成了慈宁宫花园及雁翅楼等十余处古建修缮工作,精准还原历史风貌,让古建筑的“形”与“神”得以完美统一。
古建修缮工作不同于新建项目施工,不能采用现代机械化设备,基本需要靠人工作业,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慈宁宫花园修缮过程中,在慈荫楼修补软天花板时,面对脆弱的表糊纸,古建匠人们小心翼翼的先将原有的天花图案复刻下来,涂画完再用两三层纸一条一缕的糊上去,尽可能恢复原有的样式,用工量之大、工作之精细可谓登峰造极。除此之外,在修缮吉云楼的过程中,古建工人们采取了“一麻一布六灰”的施工流程作业,同时对上架开裂空鼓彩画,采取彩画回贴工艺做法,先将空鼓开裂部位的彩画基层处理干净,对空鼓彩画采用蒸汽软化,调胶回贴,最后完成上架彩画修缮及下架光油施工。
雁翅楼作为故宫建筑群体建筑中的重要元素,起着历史见证的重要作用,是研究我国特定时代宫殿建筑发展变化的宝贵历史实物资料,也是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实物例证。在整个雁翅楼的修缮工程中,古建工匠们始终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面对建筑形制独特、体量巨大、工期长,必须兼顾修缮与开放等诸多困难,不负众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文化信息,在修缮和保护之间,既消除了文物本体的病害,同时,依旧保持了基本现状不变。从保护修缮方案的制定到邀请北京市文物局有关人员的验收,从屋面挑顶到更换木构件、椽望等,每一项细小的步骤,古建人都是走的细致入微、丝毫不差。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建匠人们有效改善了困扰多年的“尿檐”问题。
正阳门保护工程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历史信息,是践行最小干预原则的优秀案例,所运用的样板先行、技艺传承等方法,以及在重点区域内保证项目实施的工程管理及控制经验,在同类古建筑保护工程中可借鉴和推广。在修缮过程中,古建团队首次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古建“工艺字典”,借助以往工程的修缮经验以及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平台资源,在正阳门修缮中进行应用和延伸,将地仗、木作、瓦作、油饰、彩绘等施工工艺进行工序分解,自主研发手机APP小程序,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记录,形成一套文物保护工程的数据资产,为后期运营维护提供重要资料参考,为古建后期使用保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让后人可以直观学习传统工艺、促进传统修缮工艺得到完成有效的保留。并打造诸多古建修缮的新应用场景,实现对文物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有效推动古建筑遗产“活”起来,让文物建筑更好地发挥永续保护、利用的作用,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华古建筑文化艺术的魅力。正阳门箭楼修缮工程获评北京市2023年度文物保护工程优秀项目。
古建筑修缮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场文化的接力。因此,在推动项目进展的同时,还致力于古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古建筑修缮人才,我们通过导师带徒,以老工匠的言传身教,将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代代相传。通过设立培训基地、开展师徒传承活动、举办古建筑技艺交流研讨会等方式,为年轻一代工匠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让古老的建筑技艺得以薪火相传。此外,集团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公众普及古建筑知识,提高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与重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近年来,北京建工六建集团在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特别是在北京中轴线建筑群落保护中完成了二十余项修缮任务,为保障重大政治活动、助力北京中轴线建筑群落申遗、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建筑的预防性保护修缮和研究性保护修缮以及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为保护中华古建筑遗产、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让古老的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中华文明的瑰宝得以永续传承,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美丽、更加繁荣、更加具有文化底蕴的北京。(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