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共生大讲堂》“全国生态日”系列科普讲座开讲

《万物共生大讲堂》“全国生态日”系列科普讲座开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8-15 21: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迎接8月15日第二个“全国生态日”,8月初起,《万物共生大讲堂》在国家植物园科普馆拉开了“全国生态日”系列科普讲座主题月的序幕。邀请的6位植物、动物、古生物及天文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万物世界的精彩故事,让观众体验到生物多样性的无穷魅力。

国家自然博物馆教授李建军巧妙地运用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照片和视频,激情洋溢地讲述了恐龙的故事,观众感觉穿越时空去探索恐龙的神秘世界。

种子是植物传宗接代的载体,才能让生命生生不息繁衍下去。那么,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百花齐放,蜂飞蝶舞,这一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一场怎样的生物化学过程和形态演变呢?植物果实也有真假之分吗?肉果、坚果到底是什么样子?单果、复果又是源何而出?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全儒,通过图片展示、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作了讲解,观众欣赏到植物之美,感受进化的精致,进而萌发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物多样性的珍视。

腹面扁平,背部隆起,整个身体呈半球形,就好像我们用来舀水的葫芦瓢似的,这就是俗称“花姑娘”的瓢虫。瓢虫每天吃多少只蚜虫?瓢虫的鞘翅斑纹为何变化多端?有着什么样的适应意义及遗传规律?瓢虫的“上进心”到底长在哪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虞国跃将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昆虫世界。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史洋将以“永不停歇的闪电侠”为主题,带公众解密北京雨燕的背后科学故事。

据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副馆长、《万物共生大讲堂》负责人陈红岩介绍,此次系列科普讲座不仅是一次跨学科的交流与碰撞,更承载着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醒人类要更加珍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自然的平衡,更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万物共生大讲堂》是国家植物园倾力打造的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公益论坛,在专家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讲好中国植物故事、传播生物多样之美”为宗旨,邀请各类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把“与自然共生、与万物共融”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传播好。至今,已举办两季近50期,受到广泛好评,吸引30多万网络观众和3000多名现场观众。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刘全儒在演讲。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