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由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教委等部门和各区委网信办共同举办的北京市2024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京彩e智·数字转角”进校园活动,在位于东城区的史家胡同小学、位于朝阳区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位于海淀区的北京市八一学校、位于丰台区的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位于顺义区的后沙峪中心小学、位于昌平区的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等地成功举办。1500余名学子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数字科技的魅力,在专家科普、现场互动中“触摸”数字发展和进步,在虚拟交互中进行一场智慧体验之旅。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画面中的图像不停地随我们现场的声音在变化。其实这是艺术家构建的一个大家共同参与的声音数字世界......”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亚洲数字艺术展出品人王鹏聚焦数字素养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字工具的使用,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分享了深耕数字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他采用视频、图片、文字以及互动类数字艺术作品等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数字艺术、数字素养的概念。他表示,亚洲数字艺术展作为北京市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之一,希望通过数字技能引导同学们成为创意的应用者和创造者,让“数字”成为青少年的沟通方式之一。
注:“京彩e智·数字转角”进校园活动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成功举办
在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学生们跟着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王歆童的脚步,也感受了一次数字艺术之美。学生现场观看了通过投影技术、5G交互体验技术以及富有创新性设计的艺术装置teamlab(沉浸式空间鲜花瀑布),池田亮司用噪音演奏的艺术视觉,闪耀着光芒的粒子瀑布、数字人动画等表演艺术。最后,王歆童博士为学生们演示了“香蕉”传感器和数字影像之间的相互赋能作用,展现了富有探索精神和前沿意识的艺术领域,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技能。
注:北京市昌平区巩华学校学生与“香蕉”传感器互动
“你可以想象,聪明的植物,有那么多种适应恶劣环境的‘办法’吗?”......一场关于“花花的世界”的科普演讲——《雪域精灵》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展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强为同学们送上了答案。活动现场,同学们跟随王强老师的脚步,走进泛喜马拉雅“无人区”,一睹雪域植物精灵的世界。王强老师表示,他们正在建设基于泛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大数据建设高原植物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让“精灵们”更有AI!
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学生听专家讲解《雪域精灵》
“同学们,你们心中未来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你期望的未来学习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每个人都在线上学习!”“机器人给我们讲课”“我们自己成为知识的研究者。”在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乔爱玲教授以“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AI伙伴”为主题,与同学们对未来学习展开了一场脑洞大开的畅想。而这些想象,在乔爱玲教授的案例分享中有些已经成为现实,比如Pad班、翻转课堂等都是未来教育中教学的积极尝试。她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教育机器人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也将发挥巨大作用,同学们期待的未来学习方式终将实现。乔爱玲教授现场还与学生们进行了语音控制开关灯、多功能盒、音乐盒等智能硬件产品互动,在参与中触摸数字技术的最前沿。
注: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学生现场与智能硬件产品互动
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李玥莹研究员以“组成生命的砖块:细胞与基因”为主题,从生命的基本构成单位开始,为北京市第十八中学的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未来基因组学对健康医疗可能带来的影响。“基因编辑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哪些方面?”“进行基因的研究需要考虑公众的道德评判吗?”讲座后,同学们变身一个个热爱科学的小探索家,与专家进行了一场科普探讨。四种颜色的遗传密码ATCG、一把结构柱,看似简单的几样物品,通过简单的制作拼接,就能将抽象的DNA双螺旋具象化组成模型。李玥莹带领学生们制作DNA双螺旋模型,从中学习“写满遗传密码的DNA是独一无二”的概念。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让基因组学这个高大上的学科不再遥远。
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学生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史家教育集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开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借助数字化技术升级“博悟课程”,打造“博悟之旅”数字博物馆,在海量的历史物证中探究先人智慧。由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汪忱带来的《神奇的环保灯》,引领着学生们一起探寻古代奇迹中融入的关于自然、天文与科技的智慧。除了回顾历史,现场更是一片未来景象!智谱AI公司首席生态官刘江带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前沿科普讲座,讲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简史”,并全面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以及最新成果。 “人工智能以后会取代人类吗?”“人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后,会不会失去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有自己的情绪、有自己的思想?” 面对接踵而至的问题,刘江微笑着耐心介绍自己的思考,并鼓励大家保持对世界的好奇。随后,智谱AI产品经理徐凡雯现场教孩子们制作大模型智能体,让同学们感受数字赋能文化、融入生活的魅力和乐趣。
注:史家胡同小学学生现场参与互动
“你好,我能跟你做朋友吗?”“当然了,此时此刻我们已经是最好的朋友了”......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史家胡同小学等学校,一名黑色短发、身形窈窕的“女孩”,热情地与学生们交流互动,是个妥妥的“社牛”。面对大家咨询的问题,具身机器人“小柒”都能对答如流。据了解,“小柒”是一款AIGC仿生人形机器人,不仅拥有特色的智能表情以及灵巧手,算法上使用了偏情感、感知能力的多模态大模型,还有智能决策,以及语音、表情、动作等类似于人的交互能力。
“4D打印是一种颠覆性智能制造的前沿技术......”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的4D 打印与软体机器人展示互动区,王虎军副教授为大家讲解着4D打印的原理,吸引了同学们驻足观看。这是全球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Mag 4D Printer,由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高校科研工作者组成的Rheobot创新团队开发,与首都中小学、科技场馆合作,积极开展各种科普工作,累计参与人数达万人以上,切实提升了青少年科学素质。活蹦乱跳的机器狗,探索平行时空的VR设备,互动感十足的数字人智慧屏、智慧体育屏等设备,让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全身心沉浸在数字盛宴中。
注: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参观4D打印技术
在进校园活动中,各校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他们通过现场互动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也拓宽了视野,更在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同学们纷纷表示,“进校园”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了数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字素养的无穷魅力,未来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后续,“京彩e智·数字转角”活动将持续举办,会将更多精彩数字成果和科普展品带到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身边,不断丰富数字成果应用场景。让我们共同期待与更多业界专家、更多特色活动相遇,一起在数字转角遇见未来生活新模式!
北京市2024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由北京市委网信办联合相关部门和各区委网信办共同举办,主题是“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提升月期间,线上将举办“我AI北京”大模型文生图创意征集大赛等特色活动,线下组织数字基地与体验场景主题日、“京彩e智·数字转角”等系列活动,并常态化开展数字向农、数字迎新、数字助老、数字惠民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首都民众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