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的版权治理与艺术发展”主题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AI时代下的版权治理与艺术发展”主题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4-21 14: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探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版权治理和艺术发展的新命题,2024年4月20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基地)承办、中华文化促进会创投中心协办的“AI时代下的版权治理与艺术发展”主题论坛在中传学术中心举办。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翟德罡,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二级巡视员陆文捷,北京市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处长金开安,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冷文波,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二级高级检察官)杨建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综合处副处长徐亚辉,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执行主任、首席科学家沈浩,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京山,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戴士剑,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刘兵,北京歌华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昱东,中华文化促进会创投中心秘书长苏阳,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民建中央农业农村委委员、北京市委委员闫午斌,中华文化促进会创投中心主任刘卿磊,中国香港文化和旅游协会主席徐中孟,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徐辉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现代传播》《现代出版》《艺术传播研究》等学术单位等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媒体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京晶主持。

翟德罡部长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是北京“4·26”版权宣传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推动版权保护、促进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时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对版权保护制度和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充分认识版权治理在AI时代的重要性,要积极探索版权治理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教授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和与会专家莅临会议表达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论坛聚焦新技术、新业态,关注AI时代版权治理和艺术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不仅将启发帮助中传师生加深对新现实和新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中传实现智能传媒教育的创新发展开拓思路。

本次论坛共邀请到11位嘉宾,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分享其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体会和感悟,并特别就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数智产业发展、艺术观念革新、版权治理与保护等议题贡献智慧果实。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中,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二级高级检察官)杨建军认为,人工智能以大数据为基础,对社会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从检察监督角度看,人工智能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使整个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侵权方式等也产生了不同以往的形态,司法机关需要立足时代发展特征,通过大数据赋能提升监督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廷信教授认为,版权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有序传承的生命线,中华传统艺术作为依然在当代延续的艺术样式和作为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资源两大身份,急需要版权保护。增强版权意识,激发人民创新活力,让中华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健康有序传承,并成为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机力量,是未来文艺领域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陈恺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内容创作者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作品,模型开发者可以利用模型水印等技术验证模型版权,同时模型使用者也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合理使用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执行主任、首席科学家沈浩认为,智在未来,AIGC与智能媒体技术具有惊人的潜力提升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视频、图像、语言、文字和声音的智能处理技术取得突破性应用,照片修复、风格迁移、语义分割、AI主播、字幕语音等智能应用在文化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科学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将助力文化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在下午的主题分享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京山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会带来一系列版权问题,如版权归属问题、原创性问题、侵权问题等,需要结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实际推出相应的规制对策,从内容、算法、数据、平台不正当竞争、用户隐私等方面进行预判并适时推出相应的规制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戴士剑认为,解决数字产品的侵权问题,需要从技术和法治多个角度入手,进行综合治理,并结合行业自律、用户教育,构建一个多方合作、多层次、全方位的侵权检测与打击机制,有效保护数据产品的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刘兵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AIGC发展现状和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新形势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模式、新路径及政策建议,增强中华文化国际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北京歌华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昱东结合其长期负责“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如何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设计思维,策划活动探索数实共生,构建支持数字经济的设计方法论,同时也关注伦理法律,从实例中剖析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力求找到最佳平衡点,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华文化促进会创投中心秘书长苏阳结合其在意大利、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完成数字艺术国际合作的经验,分“从一生三”、“超级对齐”、“有效加速”三个主题方向解读在全球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如何通过不同的敏感度和不同的视角来感知数字艺术。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陈忆澄认为,作为IP资源的《红楼梦》,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和影像生成、跨媒介创作、知识生产和海外传播等领域实现了从“还原意图”到“接受阐释”的转向,引导了未来“无限流”文本的新趋势。AIGC介入《红楼梦》的续写和同人创作,将塑造文本和社会的互构关系。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常务理事、世界前沿科技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民建中央农业农村委委员、北京市委委员闫午斌认为,在AI时代,版权治理与艺术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识别和监管侵权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监管,同时艺术家、艺术机构和相关企业需要适应艺术产业生态链的变革,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刘京晶研究员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她指出,AI时代的版权治理和艺术发展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进行了真诚分享和交流,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系列版权问题现状,从技术、法治、内容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侵权问题的措施和对策。人工智能对于文化艺术、传媒产业具有重要影响,在国际合作、产业创新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了艺术发展的多样性。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希望能搭建一个共享、共建的平台,做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方法与效能相结合,为未来更好地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作为学校的专门学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机构,作为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全国40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之一,希望未来可以继续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平台作用,从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人工智能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做出努力,力争以扎实科学的学术成果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变革之路上占据先机,也为文化和旅游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