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八宝山街道沁山水北社区不断完善社区为老服务,推出多个“爱老助老”品牌,打造有梯度、多层次、广覆盖的为老服务体系,稳稳托起社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社区好邻居”结对帮助,温情共筑“暖心线”
“关爱独居老人尽心尽责 社区无私奉献情暖民心”,这是家住沁山水北社区16号楼的独居老人王新杰阿姨送给社区锦旗上的文字,也是老人最想对社区工作者说的一句心里话。
沁山水北社区与王阿姨的联系,要追溯到2019年。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在开展入户工作时了解到,王阿姨患有糖尿病,出现过低血糖晕倒的情况,而且长期独自居住。针对这一情况,社区为王阿姨提供了“社区好邻居”结对帮助。
“社区好邻居”结对帮助是沁山水北社区开展的为老志愿服务之一,由社区退休志愿者与社工形成交叉接力,与居民结对、为居民提供帮助。退休志愿者平均年龄65岁,他们关爱邻里、热心奉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部分志愿者还有专业技能。志愿者定期上门探望,及时将老人情况反馈给社区,社区工作者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帮助。
最近两年,随着王阿姨年龄逐渐增加,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也逐渐多起来。尤其在疫情期间,老人对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出门、就医都成了问题。社区工作者不仅帮老人买药、买菜,还耐心教她使用手机App,联系便民菜站上门送菜等。
“要给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点赞,他们热情耐心,是我们社区最可爱的人。”王阿姨说。
“3+模式”帮扶,架起关爱“连心桥”
除了“社区好邻居”结对帮助,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沁山水北社区还开展了“3+模式”帮扶,即由社区党委、管楼社工、楼门长定期上门,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和需求,帮老人采购物品,带老人看病就医等。
89岁的宁淑明老人就是一位受益者。宁阿姨的儿子由于工作原因,常年不能陪伴在老人身边,宁阿姨一直独自一人生活。从小修小补、买菜送药、跑腿办事,到入户拜访、聊天谈心、健康关注等,无论是基本生活保障还是心理健康疏导,“3+模式”帮扶为宁阿姨解决了不少小难题。
宁阿姨说,社区工作者就像她的家人一样,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他们说。每天到社区工作站转一转,和社区工作者聊两句,已经成为宁阿姨的习惯。“每天来这‘看’一眼,就是幸福的一整天!”宁阿姨笑眯眯地对着社区工作人员说道。
日前,宁阿姨将一面绣着“热情服务办实事 居民盛赞贴心人”的锦旗送到沁山水北社区居委会,感谢社区多年来对自己的帮助和关心。
软硬件整合,提升社区为老服务实力
“对老年人要有耐心,要带着同理心去沟通,有适合他们的政策要想着及时告诉他们。”社区工作者梁雯华经常向新社工传授和老年人打交道的经验。梁雯华从事社区工作多年,在和老年人沟通、为老服务方面有很多心得。她会及时关注社区高龄老人的情况,定期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让老年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对于空巢、独居老人,他们的人身安全是最让人牵挂的。近期,沁山水北社区还为高龄独居老人上门安装了智能烟感器。一旦有紧急情况,就会向绑定的社区工作者和物业经理的手机上发送报警短信,确保救助及时。这让老人和他们的子女都安心不少。
像这样为老服务的例子,沁山水北社区还有很多。居民们一句句道谢的话语、微信群里一份份点赞、一封封表扬信和一面面锦旗,都是对社区工作者的认可与感谢。对沁山水北社区工作者来说,这些感谢既是温暖与鼓励,也是鞭策与动力。
未来,沁山水北社区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准化服务,切实增强辖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守护好最美“夕阳红”。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