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河长篇小说《误入孤城》研讨会在京举行

陈河长篇小说《误入孤城》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 中国日报
2023-11-26 18: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日报11月26日电 11月23日,“陈河长篇小说《误入孤城》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晓琴,《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光明日报》文萃版副主编饶翔,《文艺报》副编审行超,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李壮,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刘诗宇,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贺嘉钰等十余位文学评论家深入探讨《误入孤城》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研讨会由《十月》杂志社执行主编季亚娅主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作会议总结。

陈河 ,生于浙江温州,年少时当过兵,曾担任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出国,在阿尔巴尼亚经营药品生意。1999年移民加拿大,定居多伦多。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西尼罗症》《夜巡》《我是一只小小鸟》《黑白电影里的城市》《南方兵营》等,长篇小说《沙捞越战事》《布偶》《红白黑》《米罗山营地》《在暗夜中欢笑》《甲骨时光》,曾获首届咖啡馆短篇小说奖、第一届郁达夫小说奖、《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第二届华侨文学最佳主体作品奖、《人民文学》中篇小说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误入孤城》的主人公马本德是军阀潘师长的司机,全军覆没之际,受命将主人的汽车开往他在浙江W州(温州)的老家,将临终书信及遗物交予师长之女潘青禾。沿着地图行到无路之处,马本德拆开汽车,翻山涉水进入W州这个当时的偏僻之城。马本德的社交圈串联起潘青禾、柳雨农、何百涵、迟玉莲等当地名流,他们随着变革的大时代完成从士绅向实业家的人生转型......《误入孤城》讲述清末民初现代工业文明进入W州的故事。陈河以小说为地方立传,参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温州旧报资料,神游百年前的偏僻孤城。主人公马本德从来处来,复归来处,小说结构浑成,颇见功力。人物与历史相映照,从《中英烟台条约》开放温州海关,到电灯公司、汽车运输公司、医院等现代文明的进入,温州的地方特性掺杂了来自海上的开放胸襟。陈河的叙事从空间到时间,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地方文明史的探险地图。

为一座城的历史写传,为一方人的成长写史

邱华栋认为,《误入孤城》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说,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它给我们的当代文学、汉语写作提供了一份特别值得分析的文本。“陈河是当代新华人作家群中的佼佼者,他的写作呈现出一种宽阔、深广的状态,既体现在题材上,也体现在他写作的深度上。”邱华栋表示,陈河根据欧洲、北美洲、亚洲三个地方的生活经验,生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写作状态。“经验和想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陈河的写作里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消化材料、处理日常经验方面,陈河做得很好。《误入孤城》用文学的想象力将日常经验带动了起来。”

陈福民表示,阅读《误入孤城》是一段极其愉快的经历。“作为一个温州籍的作家,陈河在为温州立传。他为中国近现代史当中一段不为人们所知但又极其重要的历史存在,赋予了特别鲜明的历史地位,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陈福民称赞了陈河的小说语言,他认为,《误入孤城》拥有很好的语言腔调,它的语言是通透的。“在这本书里,陈河呈现出了他的文学才能,即一种具有冲击力的、不拘小节的、浪漫的,同时又非常准确的文学表达。”

梁鸿鹰表示,中国历史进程的推进,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有一部分是在中外文明的撞击当中形成的,而陈河的作品印证了这一点。“除了我们国家自身的历史发展结构、发展规律之外,在中外文明的交流、激荡、互动当中,很多事值得我们书写。陈河避开了一般惯用的家族史、爱情命运史、情感史的路数,他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写传,为一个地方人的成长写史,为中外文明的交融、碰撞、互动立传。”

敬文东认为,《误入孤城》是一种“创世纪”式的故事,这让他联想到《百年孤独》。“《百年孤独》书写的是走出伊甸园而走向罪恶和流浪之路的过程,结尾,马孔多镇永远不存在的原因是没有爱,但是《误入孤城》最后有爱,有希望,这是它们之间很大的区别。因为小说故事像‘创世纪’一样,每个人物面对的都是新的东西,所以在虚构的过程中,每个人物面对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是悬崖,是危险,都容不得恍惚。这一点小说把握得非常好。”敬文东表示,小说叙事本身的传奇很重要,这是为小说这个文学体裁拓展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叙事虚构了一个传奇故事,但是也因为虚构传奇故事把叙事传奇化,这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李林荣表示,《误入孤城》写得非常扎实,还原和激活了温州的一段到今天为止仅在刻板的史料中呈现的社会历程。“《误入孤城》超出了‘脱实向虚’和‘虚实相融’的写法,朝着以虚构来驾驭和升腾史料、文献的方向上推进,整个小说在虚构层面上的架构是有独创性和探索性的。作者竭力想把温州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史实、温州及其周边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积淀在当地的中西文明交织融汇的人文传统糅合起来,达成一种能够突出体现当下意识的艺术形态和观念形态的重建。这部作品的个别细节处理虽然还有可以进一步打磨的余地,但整体上的气派很值得肯定和赞美。”

地方的、民族的,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

张晓琴认为,不能把《误入孤城》看作是一个地方性书写的文本,它是对存在状态的一种探究。“这部小说表面上写温州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更大程度上却是通过温州来写一个国度在面临文明转型时的一些具体的东西,包括文化的交融、来自四面八方人的互动,等等。陈河老师渴望书写文明的交融,他的落脚点又在于不同文明互动中人的归宿、精神的归乡。”张晓琴还提到了《误入孤城》的另一层隐喻,即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误入孤城,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就是一种‘误入’,本质上是孤独的。我们命运的关键词就是孤独。”

刘艳指出,《误入孤城》是这样一部小说文本:从历史中铺写生动的故事,在故事中反映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误入孤城》表现出由海外作家所写的当代小说在地方性书写当中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与文学地理学的意义。由其对像W州(温州)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东南沿海城市的历史故事的书写,即一座城市的“成长叙事”,以及对这里的人们积极投身革命、抗击日寇等革命历史的描摹与再现等来看,从华人作家回眸故土书写中国故事的角度来看,《误入孤城》毫无疑问都是一部具有范示性价值与意义的小说文本。《误入孤城》在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汲取与表现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其实,地方的、民族的,是国家的,也是世界的。小说所打开的书写视阈与叙事视角是非常开阔、雄浑博大而又灵活自如的。这也给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以很多启发与有益的启示。

杨庆祥认为,整个温州为代表的中国和中国人,一直在世界之中,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陈河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误入孤城》有很多种读法,把它当成全集的一部,或是当成温州的地方志,都可以。但还有一种读法,是把它和民国时期的小说进行对读,比如茅盾的《子夜》,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在这种对读中可以有一个重新的叙述,这就是文学要做的工作,历史叙述已经终结了重新叙述的可能,但是文学叙述可以建构另外一种可能。这种重新叙述中,又有机会生发出具有前瞻性和预言性的内容。”

饶翔认为,从一个大的层面上看,陈河以W州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空间为样本,思考后发现代性的国家如何进入现代的问题。“我整体觉得作家的文学观念和人物塑造更多地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他突出了人的本能欲望、生命冲动对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这为我们观察历史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即外在的大历史作用之下,地方的、个人的、自发的驱动,这驱动来自于蓬勃的生命力。而小说进行到后面,这些看似被生命本能驱动的人物还是守住了民族大义,在关涉民族存亡的关口做出了他们的选择。”关于张晓琴提到的现代性叙述之外的返乡冲动,饶翔深表赞同,“最后马本德和乡人一起又坐上前现代的船,消失在瀚海之中,这是特别文学、浪漫、诗意的一笔”。

我们在海外也同样讲中国故事,大家都是一样的

行超认为,《误入孤城》最重要的贡献,是以W州为蓝本,阐述并复原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在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那些具体、生动、鲜活的细节。“这部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历史原型,有着一定的真实性。我们在这部小说当中看到的一系列重要历史问题,或者社会的现代性转型阶段及过程,都是通过人物,以一种充满文学性的表达传递出来的。所以我们能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宏大历史如何真实发生,以及如何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产生影响。”行超还关注到《误入孤城》的主人公马本德,“这个人物本身十分矛盾,但又能够让那些矛盾共存,他既原始、粗粝,又有神性。在我看来,这样的人物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小说的艺术性”。

李壮认为,《误入孤城》是以空间来写时间的作品。“这部小说里有本土习性与世界视野的结合,世界在小说里提供故事的动力,而本土在小说里提供的是叙事的动力,或话语的动力。就世界而言,不断有新东西过来,这构成整个故事的结构和推进的线索。就本土而言,讲述的话语、行为本身,有很多本土性的东西,比如宿命感。同时,这部小说有大量的身体隐喻,主角马本德强烈的本能欲望,与那个历史阶段所体现的热烈与不知所措,存在着一种对位关系。”

“《误入孤城》整体给我一种结构主义的严谨,而且呈现出宗教感、神圣感和仪式感。小说整体弥漫着一种悲壮的意识。”在樊迎春的理解中,这是一个两次还乡的故事、一个“新寻根故事”,一个救赎故事。小说表面上是一个外来者无意中找到自己族人并带领族人逃离战乱返回故乡的“出埃及记”叙事,但深层次是对人类这一物种的可能来源——“海洋”的返祖。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种隐痛,却也代表着原始意义上的生命活力。小说中的海匪、族斗以及生动的、并不传统的女性形象都代表了作者对这种另类活力的捕捉和追寻。小说也对传统的地位较低的“商”进行了正名,为他们的奋斗和宿命感呈现救赎意义上的美感价值。

刘诗宇认为,读《误入孤城》的过程是愉悦的。他提到了小说中对于民众的描写,“大量隐身但又确实存在的民众形象让我想到另一个角度的西方视角,比如卡夫卡写的《万里长城建造时》当中对中国老百姓的想象,这可能也会成为解读这本书以及解读近期其他海外华人作家创作的一个有效的入口”。

贺嘉钰认为,《误入孤城》开篇像是一部公路小说。一般而言,公路小说的风景在沿途,在人和车之外,而《误入孤城》将车里的马本德与这部车子本身变成一道惊奇风景。“陈河老师还在小说里植入了另一个视角,就是民众的围观。这片土地也许可以被看作一个球面,而现代性的到来就像一条锋利的切线,这部小说写的是线与面相切那一瞬间溅起的烟尘与声响,充满生活细节与精神火花,有拔地而起也有灰飞烟灭。陈河老师写出了这交点上的一瞬。”

陈河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艺、创作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议表示了衷心感谢,他坦言,“我从八十年代开始写作,当时成绩不大,九十年代出国经商,没想到2006年又开始发表作品。虽然在海外写作,我还是受到了国内文学界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关注。今天特别感谢这么多作家、评论家能够来研讨我的新书《误入孤城》,非常感动。大家提的意见和建议我都做了记录,我回去好好消化,争取以后写得更好一点。我们在海外也同样讲中国故事,大家都是一样的,希望能够讲述有趣、有力量、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活动最后,韩敬群作会议总结,他对大家对《误入孤城》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从编辑的角度讲述了作家陈河的特别之处,“海外的华语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汉语文学写作绕不过去的存在,陈河老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他是一个文学的骑手,在不同的地方总能发现不一样的风景,所以他的小说的题材非常广阔又新奇,这是陈河作为一位作家非常独特的地方。同时,陈河老师在写作当中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他在意小说的故事性,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他对小说的理解。祝贺陈河老师,希望陈河老师继续给我们带来有趣好读的故事”。 (北京记者站 杜娟)

【责任编辑:马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