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28日,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学术年会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举行。本届年会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承办,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经纶中学协办。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郑富芝,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罗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北京市朝阳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健,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肖汶出席。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天顺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研训部门、校长及教师代表3500余人次现场参会,围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学创新”这一主题,探索卓越教师创新发展路径,共话基础教育新未来。
郑富芝在讲话中强调,聚焦教师教学创新,一要看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二要看课改先进理念,关注每个学生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三要看技术对教育影响,高度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应用,塑造中国基础教育新优势;四要看学生学习特点,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适应新环境新变化。他表示,中国教育学会是我国教育领域成立最早的学术组织,在学术平台、专家资源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学会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引领一线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希望通过本次年会,进行广泛的分享和深入的研讨,凝聚更多共识,推出更多典型;希望广大教师都能以教育家为榜样,内化教育家精神,外化教育家行动,持续推动教学创新,用创新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用创新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用创新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黄小华在致辞中指出,要认真把握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理顺教师队伍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施路径上,要着力提升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强化教育情怀、综合素质和全面育人能力的培养;要加强新时代名师名家的培养,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发展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建设,助力教师教学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条件。
李奕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教育强国这一时代使命,如何抓牢高质量发展这条生命线,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关键在教师。朝阳区作为首都的教育大区,近年来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学创新,进行了区域改革实践,贡献了朝阳智慧和朝阳经验。首都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要一体化推进和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构建更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实践生态,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杨蓓蓓在欢迎致辞中表示,重教爱教是朝阳区一直以来的文化基因。朝阳区持续实施五轮“双名工程”,建设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骨干教师队伍,朝阳区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从教育大区向有朝阳特色的教育强区坚强迈进。未来,朝阳区将举全区之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卓越教师,为首都教育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贡献朝阳力量。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聚焦“以教育家精神锤炼教师成长”作报告。他指出: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要求。强教必先强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每一位教师都要以教育家精神锤炼成长,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人人成才观、终身学习观和系统培养观;要精通所教学科知识,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来龙去脉;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要身体力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锤炼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肖汶、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刘雪梅分别围绕新时代中小学校长核心素养及其创新发展、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支持教师教学创新的区域实践及集团化办学背景下教师成长等内容作精彩主旨报告。
28日下午,三场分论坛平行进行。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开放大学原副校长张铁道,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大学原副校长陈时见;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李瑾瑜、陈珍国、邵志豪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研训、学校管理、教师主体等话题作专题报告,进行实践引领。
此外,来自全国各地10个学科的26名教学名师,围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贯通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课堂教学与交流。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科贯通教学课例的展示,引领教师对于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培养有教育家精神的卓越教师。
年会为期一天半,旨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共同搭建全国性的教师创新发展研讨交流学术平台,组织全国基础教育名家教师开展教学创新示范,更好展现一线中小学老师的生动面貌,助力中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学术年会落地朝阳,是朝阳区持续深化“双名工程”,推动卓越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宜学”朝阳的重要实践。
朝阳区2004年率先在全国实施“双名工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卓越教师规模化发展、主体性成长路径和开放型培养机制方面,积累形成了朝阳经验。借助“名校长工作室”“名师(特级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及“导师带教”等20多个高端人才培养品牌项目,为名师名长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和展示平台。目前全区特级教师有261人,正高级教师有192人,市级骨干教师481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全区专任教师比例近60%,高层次教育人才总量在全市名列前茅。朝阳优秀青年教师连年在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四年一届的2022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朝阳区获得一等奖2项,占全市基础教育系统的40%;二等奖8项,占全市基础教育系统的42%,在学科分布、学段分布、全市占比等指标上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我们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支持路径,支持教师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怀东在年会论坛发言中说,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朝阳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小初高衔接贯通课程建设,系统建构贯通培养课程,丰富教学资源,构建区校联动、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小初高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基础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提供了朝阳智慧与改革路径。
“朝阳教育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建设一支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精湛、辐射引领示范作用显著的卓越人才队伍。”朝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朝阳将持续推进朝阳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探索促进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的卓越教师创新发展路径,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教育强区。(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