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将以首善标准扎实推进首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为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凝聚更为广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全年工作主线,突出做好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宣传,推动全台宣传引导、精品创作、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面对2023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表示,北京广播电视台将以首善标准扎实推进首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为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凝聚更为广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 余俊生
▍2022年重点办好三件大事
「广电独家」:回眸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取得了哪些成绩?
余俊生: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在统筹推进新时代首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同时,重点办好三件大事。
一是突出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全力奏响时代最强音。
统筹全台报道力量和播出渠道,策划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的新时代》《二十大时光》《你好!新百年》等一大批专题专栏、融合报道、特别策划和短视频,全面展示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精心制作《我和我的新时代(北京篇)》《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基层报到》《我家住在运河边》《时代医者》等系列节目、融媒体直播、广播剧和纪录片,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就,立体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真情讲述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经验”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聚焦冬奥盛会,大力唱响“一起向未来”主旋律。统筹各频道频率和新媒体力量,策划推出《冬梦之约》《一起向未来》《飘雪的日子来看你》《冰雪荣耀》《我家门前办冬奥》《冬奥的脚步》《哇!冰球》《归雁》《盛会》等一系列专题专栏、纪录片、特别报道和直播节目,大力传播冰雪文化,展现北京“双奥之城”风采。
冬奥会期间,全台1200余人参与报道,采制新闻1万余条次、近400小时,推出专题节目1300余期、400余小时,共直播冬奥赛事110场、约230小时,在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宣传规模、方式创新上实现了新突破,为成功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贡献了首都主流媒体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疫情防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科学精准,有力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坚持宣传报道、新闻发布、舆论引导协同发力,全台百余名记者深入疫情防控一线,播发相关稿件4万余篇,全程直播市政府疫情防控发布会167场,制作相关内容产品3000余条次,探访疫情防控卡口点4000余个,全面反映全市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
《北京新闻》《养生堂》《医者》《健康北京》等栏目及相关新媒体账号围绕新冠疫情政策发布、知识科普、疫苗接种、居家治疗及用药就医指南、复产复工等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推出多种形式的内容产品,及时传递重要政策信息,回应市民关切和疑虑。《市民对话一把手》《向前一步》《接诉即办》《生活这一刻》《新闻热线》《交通新闻热线》等栏目和“问北京”“1039调查团”等微信公众号,搭建政府与百姓沟通桥梁,推动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其中,《新闻热线》和微信公众号“问北京”推出“天价殡葬费”调查报道,引发全网关注,直接推动了全市太平间规范管理工作。
▍精品力作助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广电独家」:
北京广播电视台在打造精品力作方面有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余俊生:我们始终紧紧扭住内容生产这个根本,坚持创新创优、巩固提升,打造优质品牌节目和富有活力的创新节目,努力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首都台的核心竞争力。2023年北京台春晚连续十年蝉联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冠军,在全网收获热搜超1100个,微博主话题累计阅读量超150亿。
《2023卡酷动画春晚》CSM64城陪伴受众收视专业卫视第一,首次推出同名网络电影,形成了“大屏+小屏+线下活动”三箭齐发的产品矩阵,实现动画春晚品牌突破升级。我们持续打造文化节目高地,推出《博物馆之城》《最美中轴线(第二季)》《最美中国戏(第二季)》《书画里的中国(第二季)》《黄河安澜》《大戏看北京》《打开文化之门》等多档高品质文化节目,以全新视角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非凡魅力。
深度挖掘首都健康资源,构建形成由《活过100岁》《养生堂》《我是大医生》《医者》《我爱问医生》等组成的健康节目新矩阵。同时,我们聚焦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出了《京城十二时辰(第二季)》《我的桃花源(第二季)》《味道掌门(第二季)》等多档文旅消费服务节目,助力首都文旅产业和消费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全国科创中心发展优势,推出了《大先生》《科技创新小达人》《创新北京》等一系列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科普节目,为充分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热情营造了良好氛围。
2022年,全台共有73件作品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其中10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列省级媒体首位,创历史最好成绩;各有2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和电视文艺“星光奖”;2名主持人获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
同时,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评奖报名影片总数及外国影片数分别较上届增长63%、67%,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影节之一。
▍媒体融合“两年见成效”如期完成「广电独家」:当前媒体融合逐渐深化,北京广播电视台在这方面进展如何?
余俊生:媒体融合一直是全台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我们制定出台了全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内容提升、技术赋能、服务拓展、机制改革和人才支撑五大工程。目前总体来看,我们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两年见成效”的目标已如期完成。一是一体格局持续深化。
我们构建形成“1+2+4+N”发展格局——“1”是“北京云”市级技术总平台;“2”是“北京时间”和“听听FM”两大自有新媒体平台;“4”是京视健康App、京8 App、卡酷App 以及“i生活商城”等聚焦垂类市场的专业客户端和小程序,这方面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希望能形成一些“小而美”的垂类品牌和业务;“N”是由《养生堂》《生命缘》《法治进行时》等栏目新媒体账号和融媒品牌产品组成的第三方平台账号矩阵,这方面我们正在加强统筹管理和协同运营,积极探索MCN发展模式,力争打造出更多具有全网影响力的头部账号。
我们制定印发《关于深化电视端与北京时间大小屏融合互促实施方案》,推动大小屏相互关照、相互支持、相互宣推、相互引流;细化完善全媒体绩效考核维度,在原供稿量单一指标基础上增设拉新数与稿件访问人数指标,更好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落地实施新调整的媒体融合资金分配办法,全台融媒生产格局持续深化;研究制定《广播频率“媒体融合指标”设计方案》,有力促进了广播端优质内容资源向新媒体端转移。融媒体中心与频道频率持续深化融媒生产机制,频道频率、栏目和主持人入驻自有新媒体平台账号数达400个,各频道在“北京时间”开办垂类频道12个。
全台融媒账号日均原创内容800余条,全网粉丝覆盖近3亿人次,为矩阵化、规模化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平台建设显著提速。北京时间客户端累计下载量4650万,较3年前增长了6.2倍,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媒体融合先导单位。北京时间客户端上线了生活消费、景点预约等80余项便民服务,培育了“首博食间”等系列文创IP,“时间直播”全网观看量超24亿次,“时间视频”全平台粉丝量近2300万。
北京时间客户端在北京市市属媒体中率先推出“接诉即办”网络服务,形成了“新闻+政务服务”的代表性应用成果,获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听听FM客户端累计下载量2100万,较三年前增长了10.5倍,其推出的“北京之声”城市有声导览项目已覆盖全市50家博物馆,构筑形成了以“音频互动”为特色的领先优势,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省级广电音频客户端第一,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台网融合创新团队。
我们还组建了北京云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平台建设和运营工作,目前已为市区各级政府和委办局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十余项,助力全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三是融媒项目加速拓展。全国首个广播级真人数字人“时间小妮”亮相北京冬奥会、跨时空对话党的二十大代表,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商业价值显著提升,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虚拟数字人技术应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