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阳光、地热充分利用,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绿意盎然”

目前,三大建筑项目已于2021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项目团队正全力推进三大建筑内部精装修工程、共享配套设施主体及设备安装工程。预计2022年底,三大建筑将实现基本完工并交付业主单位筹备布展,2023年底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

雨水、阳光、地热充分利用,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绿意盎然”

2022-09-15 14: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15日,城市副中心举行绿色建筑新闻发布会。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投运后,相比同类型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未来,这里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率先亮相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北京市绿色建筑科技应用的最新典范。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已亮出外立面 本报特约摄影 常鸣摄

陈宏达表示,三大建筑在规划阶段就将开放共享、绿色高效作为项目设计建设的指导思想,创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固有模式,实现了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交通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的模式创新。据测算,较之各自独立建设三大建筑的传统模式,采取一体化共构施工方式,可减少支护桩约1400根,节省钢筋约2180吨,减少混凝土约14500立方米,减少土钉墙面积约3500平方米,减少TRD水泥土搅拌墙帷幕工程量约78200立方米,减少备用井等井类打设约9400米。

在建设中,项目团队将区域划分为剧院分区、图书馆-博物馆分区和地铁前广场分区三个汇水分区,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铺装、设置与绿心公园连通的运河故道景观水系等,建成了一套滞蓄消纳、生态排水的雨水排除系统和自然河道系统,可达到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的设计目标。据测算,本区域可调蓄水量约4.6万立方米,雨水每年回用量达约3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93%。

三大建筑项目建设体量大、造型飘逸独特、建筑材料种类繁杂。在建材选用方面,项目广泛引入了多种可再生建筑材料。其中剧院项目部分地上钢结构、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精装修木材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生建材重约4.58万吨,利用率约10.46%;图书馆项目部分钢材、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生建材重约2.8万吨,利用率约15.78%;博物馆项目部分钢材、木材、门窗玻璃、石膏制品等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循环建材重约3.36万吨,利用率约10.48%。

此外,城市绿心起步区整体采用地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通过建设并应用集“地源热泵+水蓄能+冷水机组+燃气锅炉+热回收”于一体的复合式能源系统,满足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生活热水及博物馆常年供冷需求,其供能服务面积约38.47万平方米,相较于“燃气锅炉+分体空调”的传统模式,每年可减少能耗折算标煤3800吨,系统节能率约45%。

除地源热泵外,团队在图书馆和博物馆两项目中还引入了光伏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系统的补充。其中图书馆项目结合自身银杏叶片屋顶天蓬的设计风格,在每组“树冠”中间的天窗上安装了8组太阳能薄膜光伏系统,铺设面积达960平方米,图书馆项目光伏玻璃装机量为160千瓦,年发电量为25.6万度;博物馆项目结合自身大屋架结构的形式特点,在金属屋面上分布安装了364块薄膜光伏玻璃,据测算,博物馆项目光伏玻璃装机量为48.4千瓦,年发电量为6.06万度。

目前,三大建筑项目已于2021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项目团队正全力推进三大建筑内部精装修工程、共享配套设施主体及设备安装工程。预计2022年底,三大建筑将实现基本完工并交付业主单位筹备布展,2023年底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

(孙云柯)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