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市场这十年”

7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向世界讲‘中国这十年’”主题系列讲座活动首场正式启动。这就是这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总量、成长、结构、制度创新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吴晓求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市场这十年”

来源: 新华网
2022-07-06 18: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吴晓求

7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向世界讲‘中国这十年’”主题系列讲座活动首场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后,吴晓求以“中国资本市场这十年”为主题做首场讲座,从三大主题鞭辟入里进行讲述:

第一,“中国资本市场这十年(2012-2022)”经过市场、市场结果、目标的变化,逐渐确定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基本发展方向,形成了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基本规则。

第二,注册制改革是这十年乃至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来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情:上交所创设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改革,深交所在创业板试行并进一步完善注册制改革,建立北交所并在北交所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这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时代的真正来临。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下一个十年的主要任务为三个方面,一为围绕注册制改革,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各个环节的改革,并在适当时候在全市场推行注册制;二要着力推动产品和制度创新,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上市公司结构升级的能力和效率;三是最宏伟也是最艰难的任务,目标就是扩大开放乃至全面开放,努力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以下为精彩观点提炼:

Q:从数据上来看,中国资本市场这十年有什么变化?

A:上市公司的家数有了很快的增长。2012年底,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家数是2494家,到2022年7月1日已经达到了4733家。这个家数在全球排在第二位。

市值的变化。2012年底,中国股票市场市值在23万亿元左右,到了2022年7月1号,市值是84.6万亿,从23万亿到84.6万亿,增加了很多。2012年中国的GDP是53.96万亿,也就是约54万亿,到2021年我们的GDP是114万亿,大约翻了一番略多一些。和中国经济相比较,从市值角度来看,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从24万亿到84万亿,大约翻了两番,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发展比中国经济的发展还要好。中国经济在这十年来克服了重重困难,连续两年突破了100万亿,也是了不起的成就,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从23万亿到84.6万亿,当然增长幅度要更快一些。

从指数来看,2012年底,上证指数是2269.13点,到2022年7月4日收盘,上证指数收盘是3405.43点,指数大约增长50%。这其中,2015年曾经超过5100点的高峰,后来又再回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但总体上看,上证指数这个代表中国资本市场的标志性指数,还是有了比较好的成长。

Q:十年间,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有哪些变化?

A:这十年来,形成了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以及新三板期权股权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过去只是提出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十年来,我们在逐步地实现这样一个奋斗目标。这期间还设立了广州期货交易所,推进了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科创板是在整个资本市场结构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它预示着资本市场高度重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高度重视高科技到新企业的形成。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到2022年7月1日,科创板有43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是5.67万亿元。

2020年6月12日,创业板注册制试点开始试行,创业板是在深交所一个重要的成长板,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截至到2022年7月1日,创业板共有115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是12.39万亿元,其中用注册制改革发行的上市公司有330家。

2021年9月3日北交所注册成立,11月15日正式开市,首日北交所有80家上市公司,主要是新三板通过改制和审核转到北交所来上市,到2022年7月1日,北交所共有1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080亿元。

这就是这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从总量、成长、结构、制度创新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Q:您如何看待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目标?

A:这十年来,我们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确立是非常明确的,而且定位是非常恰当的。就是说要把中国资本市场打造成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前面的形容词、前缀很长,但每个前缀都是有想法的,都是有要求的。

所谓规范的市场就是法治的市场,这里面不允许任何破坏法律,破坏法治,也不允许任何人去干预市场,一切以法治为手段。

透明,它必须是透明度很好的市场,要强调信息披露,也就是这个市场的基础是信息披露,没有信息披露,没有足够的透明度,这个市场不可能实现“三公”原则,所以它特别强调透明。

开放的市场是我们的目标,2020年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形成首批的QFII,之后有RQFII,之后有“深港通”“沪港通”,这都是中国资本对外开放重要的渠道,重要的象征。当然,这只是过渡性的安排,未来我们要打造全面开放的资本市场。

有活力,它是要有流动性的,是要有交易量的,大家能够积极参与的市场。如果大家都不参与市场,远离这个市场,这个市场本身就没有意义,这个市场和它的有活力,有足够的流动性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打造有活力的市场,有活力的市场核心就是有投资价值的市场,大家都愿意来,积极踊跃到这个市场来。

有韧性的市场,就是碰到了困难,虽然有波折,但它不会毁灭。我们这个市场也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风险,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没问题,我们可以很好地吸收组合掉风险,可以把风险吸收掉,也可以把风险组合优化掉,从而让这个市场更具有生命力。有韧性,实际上就是结构有弹性的市场,这是对我们的产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我们所确立的今天乃至于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所追求的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的确立是非常准确的。

Q:资本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是: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该如何理解这九个字的意义呢?

A:建制度,这个制度要符合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要求的制度,要让国际投资者能懂你这个规则,觉得你是有道理的。建制度是指这个制度。

不干预。市场是有自己的规律。当然,一个国家市场出现了危机,政府特别是央行有责任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在日常运行中是由市场自己来调节,投资者自己博弈来完成,只要每个投资主体,每个市场主体恪守法律就可以了。在我看来,证券市场的监管者没有维护市场指数到多少的责任。维护市场的稳定,当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时,央行有责任维护包括市场在内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不干预要正确地理解它。

零容忍就是不要以任何理由去为违规违法行为背书,违规违法行为就要遭到严厉的处罚,所以要零容忍,无论是虚假交易、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这一系列违规违法行为,一旦出现就要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乃至于《刑法》的要求来严格处理。所以,对所有的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还市场一个透明的市场,还市场一个公平的市场,对所有危害市场“三公”原则的行为都是保持零容忍的态度。

Q:您如何看待退市机制?

A:市场吐故纳新,没有退市机制,就会严重地影响这个市场的定价,混淆视听,鱼目混珠,如何进行定价?

退市机制是把没有价值的企业一定退市掉,以保持这个市场有足够的投资价值,这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未来走向国际化的必要前提,就是要提高退市机制的效率。说实话,增量大家都拥护,要让谁下去真的很难。但这步必须走。

Q:有人说要恢复T+0制度,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A:如果让我发表看法,我是完全不同意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恢复T+0?难道你说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不够?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是最高的,从2012年日均交易量2000亿,到了2022年日均交易量1.1万亿,这个交易量、流动性足够大,是所有市场里流动性最强的,符合“有活力”这个要求。你说发现价格的能力不够?不是的。T+0会侵蚀市场的成本,扭曲了他的预期和助长了投机。也有人说我上午买的,突然下午发现买错了,能不能让我有个纠错机制,让我下午卖掉。这不是理由,你上午买的,下午怎么就发现错了,明天卖也是可以的,怎么就不可以?

我特别赞赏T+1制度,让人们用一个晚上想一想,稳一稳,不要那么急躁。前10分钟买的,看看涨了0.2元就卖掉,这有意义吗?这个市场是投资市场。当然,我不排除它有投机的成分,但是就功能来说它是个投资市场,不是投机市场。所以,我肯定不同意T+0制度,无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指向也不对,好像号召人们去投机。

Q:努力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全球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您认为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国际金融中心?

A:2012年,境外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占比2.5%。到了今天,境外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占比4.5%。十年涨了2个百分点,但这远远不是我们的目标。未来十年,我们想从今天的4.5%要上升到15%,要增加10个以上百分点。

衡量一个大国金融市场是不是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外国投资者的占比,这很重要。美国市场上,外国投资者占比15%,因为美国的内生性资本力量太强大了,它占15%就不得了。到伦敦市场占60%,东京市场40%,伦敦市场是高度国际化的市场。中国的经济结构、市场结构和美国有点类似,我们内生性资本巨大,力量很大,不可能设想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占40%,我认为几乎不可能,但是达到15%是可能的,也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结构有某些类似。达到15%,我认为中国市场就是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就是个国际化的市场。

(吴晓求)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