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报告:大裂化?全球经济新冷战或将一触即发,中国应提前布局

智库报告:大裂化?全球经济新冷战或将一触即发,中国应提前布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5-20 1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2年5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的宏观形势论坛(2022年春季)在线举行。此次会议就“俄乌冲突与大裂化的世界”主题进行研讨,并发布“大裂化:俄乌冲突后全球经济新冷战评估与防范”研究报告。报告由人大重阳首席经济学家廖群发布,多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及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共同参会进行研讨。新华网、光明日报、人民网、北京日报客户端、中新网、上观客户端、封面新闻等媒体报道本次发布会。

报告以中美贸易战为论述起点,认为自2018年起,中美双方你来我往的贸易制裁造成全球化倒退,同时世界经济格局的裂化已经开始显现。尽管中美双方的贸易关系在2022年有所缓和,但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再次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裂化。对此,报告以量化的形式从能源、粮食、供应链等六大维度印证了裂化加剧的事实。

报告认为,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经济新冷战已悄然临近,全球经济将产生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俄罗斯将与西方快速脱钩,背后原因主要来自于双方间长时间的政治分歧与近期的制裁与反制裁。二是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主要体现在贸易、意识形态等方面。三是各国间的经贸往来正从全球化向区域化发展,各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态度不一,致使各国间的政治形态凸显,相同利益需求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加深,但不同利益需求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将减少。

报告认为,在以上三大趋势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新冷战将一触即发。短期来看,若全球经济新冷战爆发,参与方将主要是两大脱钩的经济集团;一个是企图在世界维持强权的国家所组成的集团,称为“强权集团”,另一个是具有抗衡“强权集团”意志的国家所组成的集团,称为“抗强权集团”。长期而言,“强权集团”也可能产生分化,世界经济的裂化就会向多方集团发展。

报告指出,全球各国在预防经济新冷战爆发时,应着重关注四大领域。首先是国际能源领域,俄罗斯是能源大国,为世界各经济体提供了能源保障,尤其是对欧盟而言,欧盟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由能源短缺所引发的反噬效果已相当明显。其次是国际货币领域,因美国与欧盟委员会宣布禁止部分俄罗斯银行使用SWIFT服务,所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能源交易的卢布结算令,进而加快了全球的去美元化进程。再次是国际贸易领域,2020年,美国与中国互为对方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两国又是全球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如果双边贸易进一步脱钩,世界经济格局将陷入更为严重的境地,同时报告认为,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如果完全脱钩,将导致美国经济至少降低3.5个百分点。最后是国际投资领域,全球贸易的区域化发展将削弱各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力度,各国贸易的对外开放程度将受到严重威胁。

最后报告呼吁中国应尽快布局及应对由俄乌冲突所引发的经济新冷战,同时报告还给出了四点应对建议。

第一,尽力阻止或推迟经济新冷战的到来。鉴于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以及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威胁,中国应在俄乌问题上继续表现中立,力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以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各类相关抹黑与造谣。此外,中国在对美问题上应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一方面在台湾、南海、新疆等核心利益上绝不让步。另一方面在诸如知识产权、国有企业、国家补贴、中概股审计等议题上,应展现灵活性,考虑美方的要求并与其共同协商提出改进方案,展示中国真心希望中美继续合作和维持全球化的愿望。

第二,对内努力增强经济实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能否防止或推迟全球经济新冷战的到来,或新冷战爆发了能否顶得住,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中国自身的经济实力。虽经历了过去40余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规模上按市场汇率计算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人均GDP仅有发达国家平均的1/4左右,且经济结构和科技水平仍较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中国的经济实力还需要在今后20-30年继续追赶,虽不可能恢复过去40余年的高速,但必须达到中高速,即年均4 - 6%的速度。没有如此的中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就难以防止或推迟全球新冷战的到来,也不可能在新冷战中顶住。

第三,对外积极作为,促建“反冷战阵线”和“抗强权集团”。应对全球经济新冷战,中国自然必须对外积极作为,促建“反冷战阵线”和“抗强权集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反冷战阵线”和“抗强权集团”的基本盘。“一带一路”倡议实施1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因全球经济新冷战威胁的新形势,有必要进行更实质性、更有选择性和更有策略性的推进。同时,“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对中国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优势作用也需要深入挖掘,上述这些国家都是“抗强权集团”中的核心力量。

第四,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在贸易项下可以说已完全可兑换,但在资本项下只是部分可兑换:直接投资项下基本可兑换,金融投资项下有限可兑换。可是,要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包括金融投资项的资本项下的基本可兑换,是关键性条件;否则持有该货币不能自由地换成其他的国际货币,对于国际金融投资者和国际贸易商都会产生很大的不方便甚至投资和贸易的亏损。所以,人民币资本项下不能基本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困难很多,但鉴于其重要性,也应排除万难加快排除。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