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升:从欧盟的“单一市场”看中国的“统一大市场”

赵永升:从欧盟的“单一市场”看中国的“统一大市场”

来源:中宏网 2022-04-28 19:0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宏网北京4月21日电围绕《怎么看?怎么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精神解读》主题,中宏论坛第二十三场在线研讨于4月21日下午召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永升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以下是赵永升教授发言: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从欧盟单一市场看中国统一大市场”。现在我们说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其实并非中国独有,在欧盟已经有非常长的历史。我在巴黎旅居的时间比较长,前后加起来15年多,真切感受到整个欧盟单一市场的变迁。我想着重从这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

我想谈三点:一是欧洲和中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二是欧盟单一市场遇到哪些困难;三是中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欧盟“单一市场”相比有哪些特征。最后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点,欧洲单一市场和中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

首先在地理上。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欧洲主要部分欧盟也是大陆,二者的可比性非常高。从统一角度,欧洲和中国走的路不一样。大家都知道欧洲曾经统一,后于公元843年,查理大帝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把法兰克帝国一封为三,也就是现在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之后欧洲大大小小国家打了上千年的仗,尤其是法国和德国这两个主要国家,打的时间非常长。后来的拿破仑和希特勒,不管他的初衷是什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把欧洲统一起来,但都没成功。后来出现的欧盟,最早只是荷比卢3个国家,后来发展到欧盟15国、20国、28国,现又回到欧盟27国。

未来趋势还不好预料。但就现在俄乌冲突的状况,乌克兰估计加入欧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其他国家包括土耳其更是等了几十年了。总体来说,欧盟国家跟我们作为主权国家的“统一”性质不同。他们实际上也就在东西德“统一”用这个词,其他不用“统一”,叫“一体化”。措施上也不太一样。中国大家都知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历史来讲“统一”是主线索,从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再到现在总体是统一的。现在还有台湾问题,但是,台湾同胞也是认同实现祖国统一。

其次在市场上。从市场角度欧盟的“单一市场”需要三样东西,对应着人力、财力和物力,也就是人工、资本和商品,商品包括货物和服务。实现流通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根本的初衷,还是要大幅减低成员国之间的各项壁垒。我们现在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历史而言,改革开放的经济先是“外向型”经济,之后注重国内市场,现在提出“双循环”。总的来说,我们一开始先对外开放,然后我们的企业有一定实力后“走出去”。其实,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我认为整个都是这个思路。

第二点,我想说一下欧盟单一市场遇到哪些困难。

对欧盟的看法,有的学者悲观,有的乐观,我属于比较乐观这一派。我相信欧盟,欧洲最终将会统一。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欧盟早晚要散架。当然尽管我乐观,但认为欧盟“单一市场”会举步维艰。先不说整个欧盟,单说德国,东德和西德的“统一”。我那些年主要时间在法国,但是我比较喜欢德国,所以也经常去德国,包括原来西德和东德部分都考察过很多次。我们先不说不同国家,毕竟欧盟各个成员国之间,发展层次差异非常大;就算原先在同一个德国,后来分成东西德后再统一,到今天内在的差异仍旧非常大。

可见,原先一个民族的差异都这么大,更不用说不同族群的北欧、西欧、东欧、南欧之间了。我把欧盟“单一市场”遇到的困难,分成三个。第一是欧盟的“统一不彻底性”。为什么说它的统一不彻底呢?举个例子,法国和德国最后打了上千年,最后发现谁也赢不了谁。总体来说,欧洲大陆国家都比较小,中小规模的居多,不像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大规模国家。欧盟实际上最后走的只能是和平路线,不能再用武力形式。

欧盟的雏形当年之所以创立,是因为它在“两极”世界时代面对美苏两霸——两个超级大国倍感压力。当然,现在俄罗斯实际上主要是给欧盟以军事压力。美国跟欧盟关系倒是比较特殊,但是也有压力,尽管美欧有很多利益相同,欧洲人甚至将美国人正式定位为自己的“表兄弟”。而后来苏联是解体了,现在中国崛起了。在欧洲零售业基本上已由中国人控制。很多产品标签写的是“法国制造”“德国制造”,往里翻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实际上是进一步促进欧洲统一的外在主要动力之一。

欧盟已经有“政治一体化”,但是并没有“财政一体化”,没有预算和税收的“一体化”。尽管有一些欧洲整体的、统一的税收,但是很多税收政策不一致。没有“财政一体化”,以之前欧债危机的希腊为例。欧盟就是由于没法控制希腊的财政尤其是其预算,最后出现了债务危机或叫“主权债务危机”。

这是欧盟的一大困难。欧盟的第二大困难是多层构架。小城镇或者村庄上去是省或地区,各地叫法不太一样,再上去就是国家即欧盟成员国,再上去才是欧盟,至少四层、五层。举个例子,我跟欧盟的友人们开玩笑说:如果把欧盟所有的选举,各个国家、各个层面的选举都算起来的话,那么欧盟人几乎每天都有选举,没有闲着的时候。这是第二个特点。欧盟的第三大困难,我以前写了好几篇文章专门说这个特征,就是欧盟整个的步伐太快。例如现在正在发生的我们称之为的“俄乌冲突”,欧洲人说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战争”。这个冲突普遍认为主要是源于欧盟不断地东扩和北扩这两个因素。

将欧洲最富的国家和最穷的国家,例如北部欧洲的国家如瑞典、丹麦、卢森堡,和东部欧洲的国家如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等,全都放在一块会出一些很大的问题;各方面的问题都会有,我就不细心说了。极富国和极穷国放在一起很难相处,甚至不可能相处。我以前提出过欧盟“亚联盟”的概念。我们把欧盟分为多个部分即“亚联盟”:“北欧亚联盟”“南欧亚联盟”“西欧亚联盟”和“东欧亚联盟”。应该陆续先把单个的亚联盟做好、发展好,然后将发达程度比较接近的两个或多个亚联盟合并。北欧做好了、西欧做好了,就可以把类似发达程度的“北欧亚联盟”和“西欧亚联盟”合并一起;南欧和东欧做好了,就可以把类似发达程度的“南欧亚联盟”和“东欧亚联盟”合并一起;再经过很多年的时间,再把这两个亚联盟合在一起的联盟再合在一起。我觉得欧盟之前和现在的步伐太快了。

第三点,中国“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欧盟“单一市场”相比有哪些特征。

把中国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欧盟的“单一市场”对照一下,我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关于第一点,就是统一的不彻底性,这个倒没有什么问题,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欧盟有“政治一体化”,但是没有“财政一体化”。中国虽然没有跟欧盟一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也有自身的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税,还有各方面的地方预算和财政税收,尤其是在土地使用上也存有一定的问题。尽管我们没有像欧洲那么严重,但也有我们的困难之处。关于第二个多层构架问题,我们和欧盟一样,甚至问题比欧盟还多、还复杂。

关于第三点步伐太快,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完全有信心。但是,这个步伐怎么迈?迈多快?还有步骤怎么走?我建议中国要吸取欧盟数十年的教训。欧盟没有先走“亚联盟”之路所以导致今天的困境,我们要引以为戒。例如先把“包邮区”(江浙沪)加上安徽,至少四个省或直辖市在市场上先统一起来。我认为现在要在全国范围内一下子实现“统一大市场”非常难。有一些学者侧重于理论方面认为可行,理论上是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实践上今天怎么做。

我提出三点建言。建言一,需要建立一个“超权力机构”。关于中国的政治构架,我们国家治理的优势在于强有力的中央调控,而“全国统一大市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很难实现。行政统一能力至关重要。当然现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不单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都非常“顽固”。十几年之前我就提出来需要筹建一个“超权力机构”。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为例,一个地方的水、电、煤气等都由不同的部门管理。这就是为何您在巴黎很少见到今天马路挖了,第二天又挖了。为何如此?无非各自的利益不一样,您挖您的、我挖我的,不能一块儿挖。这个现象只有由中央掌控的一个“超权力机构”才能破解,要用强有力的手段。

建言二,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也就是“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要实现“统一大市场”,最根本的还是要降低交易成本。以前有人做过调研、给出过数据,同样一辆货车从广州一直运到北京,再运到东北,中间光过路费的金额已是惊人。而过路费要降低或者取消可以,但这些成本最终将由谁来承担?还是要国家买单。现在从各方面的成本来看,地方收费占比还是相当高,而在交易成本上,运输成本的区域差异也很大。

欧盟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中国更加严重。例如我们的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您仔细看看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不难发现无论是人才还是资本都在快速地聚集到长三角和珠三角。教育部为此还专门发文,禁止东部高校以高薪等优厚条件从西部、西北和西南地区挖人。但是光靠行政命令是不可持续的,还得行政和市场并重,即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相结合。

建言三,步伐不能太大。要把由多个“小市场”构成的区域“中市场”先统一、先做好,然后再汇集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中。具体做法,刚才谈到欧盟由于步伐太快、问题多多而提出“亚联盟”之策,可咨借鉴。

总之,我觉得我们当下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十分有必要,也具有足够可行性。只是个人建议,要非常谨慎,要仔细研究欧盟走过的弯曲之路,将其作为我们的镜鉴样本。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徐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