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月25日电(记者 王镜榕)“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强调,据此判断,2000年前后,全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还将加速老化。
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全球的新常态
“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尽管世界各国采取了鼓励生育等一系列措施,但只能减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张瑾告诉记者,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有望得到新突破,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全球的新常态。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发现提要》显示,全世界约9%的人口超过65岁,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6%,这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最直观表现。”张瑾告诉记者,届时欧洲和北美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全世界8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目前的1.43亿增加到4.26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生育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全球妇女平均生育率已经由1990年的3.2降至现在的2.5。到2050年,全球妇女平均生育率将继续下降到2.2。
“从老年人口内部年龄结构来看,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导致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加快。”张瑾指出,高龄化与独居、孤寡、失能和失智等因素叠加,使得高龄群体的养老保障、照护服务、社会参与及老年人权益保障等变得更加复杂,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明显。
“相对于我国2.64亿老年人口的现实需求,我国养老领域社会资本进入量能整体不足、渠道不畅、经营困难等问题客观存在,养老产业发展政策希望引导的方向和资本实际选择的投入方向出现偏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人大代表、财经委员会委员黄石松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我国养老消费尚处于培育和潜力释放过程中,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一是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和成本过高并存,养老消费需求尚未有效激活;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老年人口布局不匹配,设施总量不足与高空置率并存;三是新型养老产品和服务匮乏,不能满足消费升级换代的需要;四是科技创新型产品和服务不足,企业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五是养老行业营商环境仍需改善,行业经营主体小而散、运营成本高、可持续经营能力弱的状况还客观存在,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仍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六是融资难、融资贵客观存在。社会资本对养老机构运营往往采取轻资产模式,但由于缺乏抵押物,又导致融资渠道不畅。七是老年人消费维权机制不健全,消费生态仍需要培育。
黄石松强调,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领域侵权行为,还未形成高效协同的消费维权机制。另一方面,给老年人提供可展示消费方式的平台和便利消费的工具不足,易于发生消费纠纷,良好的养老消费环境营造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国际战略上,应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际合作和交流、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期性重要主题。”张瑾强调,同时要有清晰的认知,任何国家面临的问题、应对的经验和教训都根植于其独特的国情,有其特殊性和适用的局限性。中国不能简单借用别人的策略,必须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自己国情的战略,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道路。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产业在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健身娱乐等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养老服务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张瑾告诉记者,这些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优势、人员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等,对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为积极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贡献中国智慧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产业合作方面,国务院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标志着中国养老产业全面开放。”张瑾告诉记者,发改委、民政部和卫健委等部门也出台了多项配套实施办法,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中国向世界敞开怀抱,将进一步以平等姿态推进相互开放市场,改善投资环境,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欢迎外国公司来华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加强合作,投资兴业。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将合作持续推向纵深,为人类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智慧。
“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环境更加优化,市场内生动力增强,市场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提高,规模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黄石松告诉记者,截止2020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1.9万个,床位823.8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占比为54.5%,床位数占比为55.8%。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纷纷涌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初,全国96家央企中有18家已布局养老产业,全球共有77家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目前排名前20名的房企进入养老产业的有17家、进入率达到85%,万科、保利等地产企业养老项目趋向连锁化、社区化运营阶段。
黄石松告诉记者,大城市“物业+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5月,全国79家上市物业公司中就有18家开展“物业+养老”服务。“保险+养老”日益成为人身险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布局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华中等核心区域的24个重点城市,规划总地上建筑面积约367万平方米,可容纳约6.6万名老人,其中8家养老社区已投入运营。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社会资本进入适老产业,对于弥补财政资金不足,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加快养老服务供给,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的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与国际老龄政策理念的提出和应用基本同步。”张瑾告诉记者,2002年中国曾参加了马德里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且带回了“积极老龄化”概念和政策建议;当前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加人到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当中。当前已有300多个国际城市参与到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当中,将国际社会多座城市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行动方案的具体措施和中长期目标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建设层次分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市政服务三个方向,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公众参与和就业、交流与信息、社区支持与卫生保健服务八个领域,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居家、独立、有能力参与到社会中,过有尊严有活力的老年生活。这一建设路径可以为中国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方案设计提供基本的模板。综合理论和实际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了我国推进积极老龄化“中国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应抓住机遇,在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实践中为国际社会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
“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走出去’方面,除新加坡、俄罗斯和中东欧等部分国家外,‘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均处于人口年龄结构的第二次变动,正在或者将要步入老龄化社会。”张瑾认为,中国在过去30年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未富”的国情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私人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且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经验。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养老产业应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养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沿线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技术输出和经验借鉴。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经验借鉴,“互联网+”智慧养老是中国养老产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旅居养老产业为主的前沿探索是养老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宣传点。
(王镜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