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际减灾日”北京市第三届“城市与减灾”学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10月13日上午,2021年“国际减灾日”北京市主题宣传活动暨第三届“城市与减灾”学术交流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院士以《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为题作报告。

2021年“国际减灾日”北京市第三届“城市与减灾”学术交流会圆满落幕

来源: 海淀区地震局
2021-10-13 20: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13日上午,2021年“国际减灾日”北京市主题宣传活动暨第三届“城市与减灾”学术交流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 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就城市公共安全能力、城市洪涝灾害、地震预警服务等当前社会热点的减灾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减轻城市灾害和提升公共安全的途径,宣传科学减灾理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会上,北京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孙建中致辞提到,建设韧性城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协调一致的有力行动,要注重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这样,面对未来的灾情,韧性城市才能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既有雄健的体魄,也有先进的思想理念来武装。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院士以《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为题作报告。岳院士指出韧性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要开展的重要工作,是必要的、紧迫的。韧性城市建设要从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社会韧性三个方面开展,其中工程韧性是最基础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保障城市中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安全,要既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还要倡导韧性建设文化,动员全社会开展系统性工作。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以《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题作报告,她通过回顾韧性城市理论发展历程,结合典型城市案例,着重介绍了韧性城市的概念、核心特质和分析框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程晓陶教授以《极端天气的城市洪涝灾害应对策略》为题作报告,对于现代水安全体系的发展,他指出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基于风险辨识完善应急预案。

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剑涛以《地震预警服务与产业化发展》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到2022年底,将在全国建成由15605个监测站的地震观测网络,并配置技术支持与保障中心及3360个服务终端,形成中国地震预警网。

主旨报告结束后,十二位专家和企业代表根据不同的主题,分别以“未萌讲坛”、“安全之声”和“防灾技术应用报告”三个主题,结合研究与业务方向,分享真知灼见,探讨减灾之策,纵论安全之道,传播减灾思想。

本次活动是一次防灾减灾领域的盛会,面向未来发展,聚焦时代话题,围绕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战略性、前沿性重大领域,汇集发展智慧,策源创新思想,发挥科技交融、互通互享的创新作用,打造韧性城市建设交流平台,促进相关领域专家与公众沟通对话。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传播防灾、减灾、救灾文化,为提升首都市民防灾减灾科学素质和应急能力提供助力。随着活动的圆满落幕,防灾减灾的文化普及将来到新的高度,以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为下一个百年新征程添砖加瓦。

此次活动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指导,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市应急管理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有关单位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活动。同时,此次活动在光明网、学习强国、新浪微博、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利用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应急、北京应急广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学会、海淀融媒体中心、桔灯工作室等新媒体账号同步直播,供社会公众线上观看。光明网、应急管理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交通广播等媒体全程宣传报道。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