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疫情中社会治理的作用和机制研讨会顺利召开

会场全景

应对全球疫情中社会治理的作用和机制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9-28 19: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会场全景

2021年9月26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交叉学科重大创新平台主办的“应对全球疫情中社会治理的作用和机制”论坛顺利在京召开,这是第十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活动之一。论坛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国际疫情防控中的社会治理经验、疫情防控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进行讨论,探讨新冠疫情传播规律以及应对策略,为构建适应全球疫情防控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健康平台首席专家王虎峰教授在欢迎词中提到,学校批准设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交叉学科重大创新平台”,是响应国家发展交叉学科的号召,打造新兴学科体系的重要举措,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来自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统计学院等学院的老师,共同参加研讨,就是交叉研究的生动体现。当前全球疫情阴影未散,针对疫情防控开展社会治理的研究,不仅对促进新兴学科发展,而且对完善疫情社会治理和防控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紧接着,王虎峰教授围绕“社会治理视角下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和模型”发表了主旨演讲。王虎峰教授根据对全球疫情跟踪研究,提出了新的社会治理视角下新冠疫情防控的“五个阶段”,即“寻求药物治疗阶段-社会防护阶段-疫苗接种阶段-持续防控阶段-目标消替阶段”,并解释了各阶段的特征和涵义。针对国内外普遍关心的新冠疫情防控策略等问题,他提出了“价值-策略-执行(VSI)模型”。通过该模型分6个步骤对不同的国家的疫情防控进行价值观、策略选择、执行效果的分析,揭示了不同国家的防控路线、作用机制和差异性。在分析过程中,归纳总结了8种防控策略模式,集成了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不同主体的防控工具库。这些学术总结是中国防控新冠疫情过程中的理论思索,将对丰富和完善全球疫情防控策略的理论提供有价值的素材。在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王虎峰教授表示将抓紧修订完善,详细论证并适时发布系统性研究报告。

王虎峰教授演讲

美国理海大学健康学院Michael K.Gusmano教授在线发表了题为“不同国家大城市COVID-19治理的比较研究”的演讲。在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疫情流行期间,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东京这5个国际大都市存在超额死亡率。分析研究认为年龄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当地政策反应的速度或特征均不是城市的超额死亡率的解释因素;治理的中央化程度、老年人护理院的密度和肥胖患病率等因素虽然可以解释一部分结果的差异,但不是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才是疫情防控结果差异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经济政策和劳动力政策等社会治理对大型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Michael K.Gusmano教授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俊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的融合机制”的演讲。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在医疗卫生治理体系、治理机制与治理能力、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的协作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从结构要素和过程要素两方面,构建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三方合作的医防融合机制模型。该模型构建了6个维度的融合机制,包括组织管理机制、服务供给体系中的融合协同机制、筹资机制、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疫情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协同机制、信息共享及科学研究成果转换。在国家持续制度供给的宏观保障下,构建一套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推进融合协同模式选择。

王俊教授演讲

河北唐县医院集团书记、院长吴立国发表了题为“织一张网 下一盘棋——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的演讲。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在疫情防控中优势突出。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快速安排培训。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信息化全覆盖,为全面开展线上培训提供坚实基础,能够对上级政策更新等情况做到快速培训并安排落实;二是及时应急。集团内人力、物力统一调度,面对全员核酸标本采集、突发事件核酸标本采集、核酸检测等突发应急事件能够做到迅速应对;三是精准高效管理,表现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对疫情防控中重点人群、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实施高效精准管理;四是常态化的防控保障机制。集团内建立统一长效防控机制,成立院感专家队伍、建立九大防控体系及十个应急连队,常态化下储备足够人才梯队。医共体在县域疫情防控过程中起到了带动、统筹、集成、应急的重要枢纽作用。

吴立国院长演讲

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邱鸿春,以天津河东区大王庄街为例,介绍了“社区卫生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线作战,统筹做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从全员培训、预检分诊、消毒防护、切断传播途径四个方面入手,抢抓“第一时间”。通过承担了大量一线抗疫工作,包括打造有温度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支援市定点医疗机构海河医院感染防控、支援武汉和黑龙江抗疫、辖区居民疫苗接种、人员排查转运到境外航班接驳等,展现了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和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在疫情救护、社会管理方面发挥的重要网底作用。

邱鸿春主任演讲

许王莉教授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许王莉教授以“新冠初期传播规律:基于交互模型的变量重要性研究”为题发表了演讲。她用数理模型研究社会经济复杂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对疫情传播因素的分析和重要性分解提供了新思路。

王虎峰教授在总结时提到,各位嘉宾的演讲证明,医疗卫生部门做了大量的医疗+管理+服务的工作,无论是卫生部门还是社会领域,都采用了综合治理工具应对新冠疫情。此次会议在世界各国进入新冠疫情持续防控阶段的背景下召开,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探讨疫情防控中的社会治理之道,回应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来自55个高校的师生和相关领域人员数百人线上参会。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健康与疾病预防控制交叉学科重大创新平台(简称公共健康平台)于2020年10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批准成立,由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统计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等相关学院的22位相关学科的专任教师组成,其中教授(博导)11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担任平台首席专家。公共健康平台发展目标是致力于打造聚焦问题、改革驱动的跨学科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激发学科建设活力;将教学科研相结合,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出一批协同多学科、集成多视角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目前,围绕卫生政策、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和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传染病防控、健康信息治理等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和专著,未来将持续打造平台的品牌和推出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