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1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自2020年9月北京启动“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一年间,已出台多项重磅改革政策,旨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服务“两区建设”,探索建立全球智力资源聚集机制。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刘敏华今天介绍,北京市近期出台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目录(1.0)版》,覆盖82项境外职业资格,包括金融、教育、建筑与工程服务、科技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等10个北京“两区”建设重点领域。北京市对持有这些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提供“3+2+1”支持政策,吸引他们来京创新创业。
刘敏华进一步解释,“3”是指3项便利举措,包括在办理工作许可业务时,专业人员不受学历、学位、工作经历限制,年龄可放宽至65周岁,高精尖产业领域可放宽至70周岁等;“2”是给予2项人才保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保障、评价激励等方面将给予支持和保障;“1”是搭建1个查询平台,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公司搭建了国内首个省级境外职业资格查验服务平台,验证结果可作为单位用人、办理工作许可和停居留、人才引进等的重要依据。
除了让专业人才能在北京便利生活、愉快就业外,北京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刘晖今天说,北京市充分利用“两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红利,制定了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20余项新政。其中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转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定区域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政策的通知》已经为创新类企业松绑带来了明显的效果,
该政策试点将技术转让所得免征额由5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经有30户次中关村企业享受了中关村技术转让试点优惠政策,减免税额1.6亿元。
此外,科技部已批准北京市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试点,在京从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关键材料等领域生产研发类规模以上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时,满足从业一年以上且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条件的,实行“报备即批准”,预计实施后将有上千家企业受惠。
科技成果转化权属问题一直是横亘于科研与市场之间的鸿沟。目前,北京市正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开展“先赋权后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模式。
北京市9家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入选科技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数量居全国首位,现有3家市属试点单位已开展成果赋权工作,完成14项成果赋权并转化。
为做好“两区”建设中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保障作用,北京市也在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包括设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等。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立权说,为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今年2月,北京市成立贷款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心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可在该中心的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服务窗口办理专利和商标质押登记业务,专利权质押登记业务1个工作日内即可办结,方便企业尽快向银行申请放款。目前,质押融资中心已办理专利权质押融资金额3090万元。
北京的一些地区也在出台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人才政策,在跨国公司密集的朝阳区就构建了人才“引用育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尤其是启动了CBD国际人才港启动建设,120项国际人才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
为给外籍人才更大的舞台,朝阳区今年还举办“机会实验室”外籍人才创新沙龙系列活动,举办“探索自贸区外籍人才发展机遇”主题交流论坛,吸引了来自挪威、埃及等10个国家的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商会代表和20余个国家的人才参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