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正中:百年奇迹得以实现的制胜之道(一)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回答好“为了谁”的根本之问。

许正中:百年奇迹得以实现的制胜之道(一)

来源: 中宏网
2021-07-14 15: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宏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王镜榕)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各界代表7万余人以盛大仪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他强调,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日前,中宏观察家、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正中教授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值此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告了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结合党史学习,您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制胜之道有何学习体会?尤其是结合近百年世界风云变化,您对这份成绩取得的“中国经验”有何研究心得?

许正中: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彻底摆脱贫困,不仅是中国的自豪,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也为其他贫困国家走向富裕和现代化之路树立了标杆,起到旗舰性的作用。百年奇迹得以实现的制胜之道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人民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百年的经验证明,只有将着力点放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聚民心汇伟力、守底线防风险上,才能顺利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唯此,才能顺利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才能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方向决定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根本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关键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现实最有说服力。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次历史大考,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环顾全球,“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更加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更加由衷地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大局事关事业成败。谋大局就是要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说到底就是要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放眼世界经济格局、国际政治格局、全球治理体系的复杂深刻变化,准确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面临的重大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在胸怀“两个大局”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上要求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必须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把业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升到政治大局的高度来把握,把当前任务放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中来运筹。

  中宏观察家 许正中

第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善于聚焦问题制定政策,是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回顾历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政策制定。放眼未来,我们党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得新的胜利,更加需要制定执行有效的政策。定政策应坚持符合实际与顺应民意相统一,既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又顺应人民的意愿与利益;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既着眼事业全局系统谋划,又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提升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统一,既推动有利于提升发展效率的改革,又推动有利于促进公平的改革;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长远相统一,既直面现实、解决问题,又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在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畅通经济循环,释放内需潜力,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不断破解现代化征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强国之路”“富民之路”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来看,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在改革中人去政息、红旗落地,就因为放弃了党的领导。中国之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取得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归根到底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现代化进程越是推进,改革就越要深化。要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冲破思想束缚,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解决难点。要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越是深化改革,就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增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能力,把稳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不断提升改革的综合效能。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回答好“为了谁”的根本之问。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之所以矢志不渝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矛盾的基础上,致力于进一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首先要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真正使改革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保证人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汇伟力,就是在现代化建设中紧紧依靠人民,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参与推进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磅礴伟力。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体量、人口众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起团结的力量、实干的力量、奋进的力量,才能顺利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才能不断书写新篇章。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就要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就要动员群众参与,从群众中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个人的创造活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形成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的磅礴伟力。

第四,“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旧艰巨繁重,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就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我们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有效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重大风险的同时,还要防范各类风险的连锁联动。防范风险第一位的任务是防住政治上的风险。“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要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头脑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善于把握政治逻辑,掌握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主动权,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在新的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本身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各类风险问题的“总钥匙”。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需要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不断提升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内在要义。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键是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要时刻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各类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稳定。

(王镜榕)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