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科学画报》(1980-1982年)复刻版传承科学精神,致敬80年代

《少年科学画报》(1980-1982年)复刻版传承科学精神,致敬80年代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06-23 09: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北京出版集团旗下的少年科学画报杂志社作为青少年科普行业的领军品牌,一直致力于将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用图片、漫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传授给青少年读者。自1979年创刊以来,许多富有使命感的优秀科学家、科普作家、知名画家,乃至两院院士都曾活跃于这本刊的供稿一线。

为回馈老读者的厚爱,近期,少年科学画报杂志社推出《少年科学画报》精编/复刻版(1980-1982年)。本次出版的《少年科学画报》精编/复刻版,是传统纸质媒体与互联网平台深度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是传统纸媒向融媒体转型的有益探索。通过互联网平台互动交流,《少年科学画报》与40年间的新、老读者完成了一次穿越时光的对话。此套产品既感恩回馈于40年间与《少年科学画报》一路同行的老读者们,带他们重温少年时期科普时光;也向新一代的年轻人原汁原味地展现上世纪80年代新中国的家国记忆,见证祖国科技的欣欣向荣。以此,致敬建党百年,致敬80年代编辑部的光辉岁月,致敬永不褪色的科学精神,致敬永远热爱科学的每位少年!

一、众多经典再现,带你重温80年代的科学岁月

1978年,《少年科学画报》在科学的春天中诞生了。她是新中国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科普期刊。她将高深难懂的科学,化为趣味盎然的文字和画面,将科学思想和理念如春风化雨般吹进孩子们的心田,激发着少年儿童探求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自诞生之日起,《少年科学画报》的月发行量就迅速升至30万,许多富有使命感的优秀科学家、科普作家、知名画家,乃至两院院士都纷纷化作闪耀的群星,点亮了少年们心中的科学梦想。物理学家钱三强、严济慈、周培源、钱伟长、何泽慧,数学家华罗庚,桥梁专家茅以升等,还有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鸟类学家郑作新、极地探险家秦大河、航天专家朱毅麟、天文学家李元,还有知名科普作家李毓佩、郭治、吴浩源等,活跃于科普一线。著名画家方成、丁午、缪印堂、苗地、沈培等,为孩子们勾勒出科学世界的模样。《少年科学画报》精编版,从大量当年的原稿画作中精挑细选出更具代表性、更有意义的经典原稿画作,重新排版设计而成。其中不仅包括了来自80年代杂志中的原稿画作,还有更多编辑部的故事。

二、跨界创新融合,新媒体多向互动

此次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与读者的多向互动,深入了解读者需求,提升读者参与感。

《少年科学画报》曾发起了关于这套产品的调研活动,及时了解读者关于产品的期待与兴趣点。随后通过精美的宣传页面,唤起老读者的怀旧情怀与新读者的探索欲望,共同对这套产品产生浓厚兴趣。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社群等为活动引流,增强各媒介平台之间的互动性,产生共振效应,将新、老读者共同吸引到活动上,从而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随后,在活动过程中,《少年科学画报》将会不断进行活动内容的更新,为读者揭秘栏目背后的故事、项目团队背后的故事、产品生产的过程等,还有更多精美福利解锁,将“卖书”变成一件有温度的事情,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升读者的体验感与参与感。

三、坚守出版精品,传承科学精神,致敬80年代

少年科学画报的创作团队以致敬文化与工匠精神完成了这部作品。无论是前期从库房查找海量原稿,还是走访前辈时听到他们谦虚地说“感谢读者,我其实没有做什么”;还是无数个夜晚一遍一遍修改文字稿和设计稿,以及在录制影像时发自肺腑地喊出致敬二字……所有项目组成员真切地感到:拥有她,你们将会和这些来自80年代的少年的热爱科学的灵魂相遇相知。

这次出版融合了许多人的心血,既有那个年代为少年科学梦默默奉献、日夜挑灯的编辑、作者、画家等老一辈创作者的付出; 也有为了还原往昔热情与记忆,精心策划的新一代出版人的努力。借由此次活动,愿将老一辈科学家、学者、编辑们对少年儿童、对祖国科普事业的热爱、敬业与创新代代相传。(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