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时代,我们为何要文学深阅读? 世界读书日大咖聚首十月文学院,畅谈阅读的意义

浅阅读时代,我们为何要文学深阅读? 世界读书日大咖聚首十月文学院,畅谈阅读的意义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4-24 11: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春来读书正当时,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十月文学院举办了2021世界读书日专题活动暨2021北京十月文学月先导活动,特邀著名翻译家、学者刘文飞,著名诗人西川,小说家石一枫就“浅阅读时代的文学深阅读”主题进行深度对谈。对话由十月文学院执行院长吕约主持。

活动中三位嘉宾与学术主持聚焦书与人:个人重要难忘的阅读经历;浅阅读时代,文学深阅读的社会意义;文学阅读对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文学阅读和交流助力北京建设“世界文学之都”四个层面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和鲁迅文学院的青年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纠结“深、浅阅读”其实是“富贵的烦恼”

主持人吕约阐释了在读书日举办这样一个主题对谈的目的和意义:数字化时代,浅阅读与深阅读并存,而文学阅读是深阅读里面的中心领域,它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替代的深层审美和精神体验。今天怎样来重新理解和塑造文学阅读和人的关系,这是今天讨论这个话题的意义。

刘文飞认为,如今是阅读途径和阅读文本非常多元化的时代,深、浅阅读的界限未必那么分明,具体到每个人身上更是各种各样的表现。他举例解释,如今在手机上阅读欣赏一首诗,虽然是碎片化的,但是被这首诗所感动、震撼了,就可能是深阅读。但是有些学生为了考试,就算把一本书背透了,没有切身的体察和领会,反而可能是浅阅读。“此时,功利的阅读还是非功利的阅读,有可能是判断深浅阅读的一个标杆。”

具体到文学阅读,刘文飞认为,不同国家和群体对阅读与文学的社会属性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比如别林斯基评价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而美国研究俄罗斯文学的学者则对“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样的评价不以为然,认为一部小说写得像百科全书就必然是枯燥的。由此他表示,“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不太喜欢文学阅读过于社会化,我觉得文学阅读应该保持一种个性,我甚至还要更大胆地说一句,我觉得文学阅读主要是一个释放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赢得个人自由、天地自由的过程。”

对于深、浅阅读的议题,西川则引用了古人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一是“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二是“三十以后不读书”,因为人生阅历已经足够,表示人们对读与不读、深阅读或浅阅读的态度很微妙,未必非此即彼。同时西川强调了“充分理解阅读当中的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他还提到一个常识,古代能识文断字的就已经是社会精英了,民国时文盲率也高达90%以上,是现代文化教育的普及让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成了当下社会需要关心的问题。

接着西川老师的分享,小说家石一枫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认为现在能够为深浅阅读而烦恼已经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这其实是“富贵的烦恼”。当然富贵的烦恼也是烦恼,石一枫表示当下的阅读环境也确实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的社会什么都以结果为导向,但“文学阅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一个东西,《红楼梦》没写完,但前80回爽不爽?爽,这对读者来说就足够满足了”。文学阅读能够提供一个视角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我们的生活,这是它的一个好处。

石一枫建议不必刻意去追求那种阅读的“仪式感”,大量的阅读注定是浅阅读,但是浅阅读中也可能有美妙的“黄金体验”,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在什么空间,不知道在什么心理状态,你突然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这种深度的体验就可以形容为深阅读。

学术主持吕约表示,当读者们通过阅读伟大的作品来突破自我的限制,进入一个广阔的时间和心灵世界,与世界上最优秀杰出的思想和精神呼应,这是文学深阅读的意义所在。

十月文学院将策划北京·莫斯科文学对话

在去年的新冠疫情席卷世界的影响下,各国人们对彼此的认知和观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原本的“地球村”变成分崩离析截然不同的拼图。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这样一种古老的人类表达方式沟通文明的意义被人们重新重视起来。

十月文学院在2020年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曾举办“十月国际文学城市对话·北京对话伦敦”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北京的作家代表跟伦敦的作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吕约也是当时那场活动的主持人,她说通过交流,发现大家有非常多的共同话题,对文学的理解和期待都是一致的。吕约在现场透露,今年十月文学院计划举办北京与莫斯科这两个渊源深厚的重要国际文学城市之间的对话。

谈到中俄的文学交流,曾入选中俄人文交流十大杰出人物,长期致力于翻译、研究俄罗斯文学的刘文飞认为非常有必要。他向大家介绍,俄罗斯和中国都有一个《十月》杂志,双方的文学传统和交流基础是非常坚实的。刘文飞表示,将尽力促成北京和俄罗斯在今年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进行深入的文学对话。

在现场,刘文飞还向大家回忆起自己在克里姆林宫获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友谊勋章”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家之间的友谊总比商人之间的友谊更可靠,总比政治家之间的友谊更可靠”,他进而表示,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作家与诗人的沟通对话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名家助力北京打造“世界文学之都”

本次活动也是2021北京十月文学月的先导活动之一,在对谈中各嘉宾也就文学阅读和交流助力北京打造“世界文学之都”的议题进行探讨。刘文飞引用了前些天《中华读书报》刊出的“全民阅读的调查报告”里的数据,北京在人均图书阅读消费和数字出版的阅读量上都是全国第一,他认为北京在硬件条件上毫无疑问早就具备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资格。他接着就俄罗斯作家写莫斯科和中国作家写北京的差异提出看法,“俄罗斯作家在写莫斯科的时候,温情的不得了”,经常会有“莫斯科我的院落,我是在你的怀抱里面长大的”这样的句子冒出来。但是我们当代的作家似乎羞于对北京城表露自己的心迹,“好像我们还没有完全理直气壮的写这个城市”。他认为这是需要我们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诗人,西川分享了他去爱丁堡、爱荷华等世界文学之都交流体验的感受。他说,爱丁堡就活跃着大量的知识分子,文化生活、智力生活比较丰富,走在路上就可以看到有年轻人在表演街头戏剧,公园里也经常有展览,气氛非常活跃,西川形容其为“冒着泡的一种文化生活”。

他表示在这样的城市里会不断发现文学或者文化的意外。所以“世界文学之都”不仅仅是一个体面和荣誉,还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实质。从这个角度,北京作家石一枫认为北京城也有这样的气息和土壤,“莫名其妙从犄角旮旯里边钻出一个人,他拿出来的作品就会让你忽然大吃一惊”。

爱丁堡是“十月作家居住地”之一,对于西川提到爱丁堡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吕约也有同感,“文学在爱丁堡市民现实生活里面变成了一个非常鲜活的元素,在小广场或学校里经常有年轻学生办自己的戏剧社,大家都非常自然地沉浸在艺术与文学的氛围里”。吕约最后总结道,“把文学的元素散步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人参与文学生活,这才是我们心中的文学之都的标准,也是北京十月文学月期望达到的效果。”(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