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动未来学校应用母语化的方式培养语言能力——未来学校“语言能力母语化”研讨会正式召开

共同推动未来学校应用母语化的方式培养语言能力——未来学校“语言能力母语化”研讨会正式召开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12-23 15: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深入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汇聚创新要素,共同推动未来学校应用母语化的方式培养语言能力,12月16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未来学校研究院主办,深圳市蓝色冰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未来学校“语言能力母语化”研讨会在京举办。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研究与数据处副处长张智、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余珍有、未来学校研究院助理院长兼实验部主任张翔等参加研讨会。

会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深入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汇聚创新要素,共同推动未来学校应用母语化的方式培养语言能力。

张智表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为全国学校规划建设发展提供服务为宗旨,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监测、规划、战略研究和决策支持,产教融合和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科技后勤的核心单位和重要基地。今年中心发布了《“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指南》以数智时代学习者发展为中心,以校长与教师发展、课程和教学创新、学习场景重构、测量评价建设和学习生态融合五个方面作为实验方向,构建了“核心变革层——重点突破层——外延拓展层”三级实验体系,建立高维时空的知识数据世界,勾勒未来学校发展新路径,为新的阶段未来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新路径。

研讨会上,未来学校研究院与深圳市蓝色冰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未来学校“语言能力母语化”战略合作签约。

深圳市蓝色冰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予川

语言的本质是技能,但是传统的教法把它转化成了知识,传统教育考试大部分是关于语言的的知识:语言、语法、词汇等,这是在传统的教育中是很致命的一个方式。知识是可以讲懂的,但是技能不能靠讲懂。想要学习一门语言能力,首先要还原到听说读写的四项技能,其次我们需要海量的语言场景和海量的语言训练,用学习母语的方式去学习一门语言,也就是我们需要句子量的累计才能还原输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同时我们是正确的吸收大量的句子结构之后再进化的语法,大量吸收到句子结构之后再进化到语法。现在的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因材施教的机会,人工智能用大数据、用建模、用人工智能对数据的处理形成的最后的是因材施教、量身定造,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造出一套适合它的学习系统。

世界园长大会主席、恒信东方学前教育研究院院长贺光辉认为,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能力与思维。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塑造语言背后的思维,然后去培养语言能力和说话的技能,技能之后才可以去传授知识。决定一个孩子语言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输入量”。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余珍有提出,儿童的“学习”“学”就是学得,“习”就是习得。所谓学的就是通过听别人讲,自己有意识的练习,记忆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更多的是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最终达到所学语言对所学语言的知识的理解和语法概念。而习得与学的相反,不是有意识的练习,而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模仿。儿童的语言学习通常发生在完整的、真实的、有趣的、非竞争的、与生活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其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习得。

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我们希望能够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去推动我们整个中国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语言能力培养,使其变成我们未来学校一个新的支柱。(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