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正式公布。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和人居环境一流首善之区的美好蓝图,正徐徐打开。首都功能核心区迎来历史性新起点,首都北京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国日报社北京记者站特邀该领域专家对控规进行解读。
知微见著,小中见大,善于从细节把握和建设总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首都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类似,城市发展具备规模后,也需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重点在于提升城市品质。细微处最能体现城市品质,离百姓生活最近,最接地气,最能让城市居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微创新是改造更新提升城市的重要手段。此次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出台,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城市微创新的理念。
一、微主体唱主角
人的幸福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与人生活最相关的政府机构是街道甚至社区。提高街道的服务能力、治理能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关键。街道在此次规划版本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几乎所有的理念、政策、措施都从街道甚至社区的角度出发,并最终落实在街道甚至社区。规划中提到要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力量下沉,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下沉、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治理机制。北京市在之前工作中形成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经验,也被纳入到此次规划中来。
二、微空间占主导
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建成区为主,要在城市空间上做文章,更大力量应放在微空间改造上。从绿化来看,北京有很多优美的大中型公园,但是居民往往只能在周末享受其中自然的美好。真正天天见到的生活工作区的小绿化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此次规划明确城市中要建设完善街道生态系统。鼓励将散布于核心区的消极空间、小微空间改造为开放、多元的积极空间。鼓励开辟更多社区公园以及小尺度游园。增加小微绿地规模。整合利用城市零散闲地、边角碎地、街道胡同转角空间与建筑退线空间见缝插绿。甚至支持居民认养绿地与院落内自主绿化,鼓励绿化景观形式创新。另外,规划中也特别强调要综合利用公共空间甚至包括公共车站等,叠加多种功能,使其承载城市发展需要。
三、微科技大智慧
超大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离不开科技。科技渗透程度越高,越细微,对城市运营的贡献越大,效果越好。国内外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雄心壮志,但是往往止步于“大全粗浅”的层面,没法突破精细应用的临界点,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规划中抓住了智慧停车、智慧水表等几个应用场景,同时也是北京生活的一些痛点问题,提出要推进智慧街道和智慧停车系统。这些看似微小的场景,恰恰可以激发大潜力。
四、微治理大力量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但是社会治理受制于参与机制僵化、参与方式单一、参与主体意愿等多方面的约束,推进难度较大。规划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小院议事厅等机制,用好街巷长、小巷管家等力量,整合网格员、协管员队伍,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作用。这些看似微小的措施,如果能够利用得当,整合有效,就能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理,真正成为首都治理的大力量。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