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跨越17年 4名“疫先锋”依旧在一线

北京大兴:跨越17年 4名“疫先锋”依旧在一线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4-21 13: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7年前,一只纱布口罩、一个手动喷壶就是他们抗击非典的“全部装备”。17年后,防护服、护目镜、智能门禁、电子“保安”系统、微信群等都成了他们的抗疫“助手”,同样的使命,不同的抗疫经验,北京大兴区清源街道的4名“疫先锋”讲述了4段“非常时期”。

从□罩+84到装备“满配”

对面的人身着全套防护装备,全副武装;而自己全身上下的防护措施只有一只口罩,连手套都没有……2003年3月的一个深夜,从区疾控屮心接回已经治愈的本社区“疑似病例”后,张爱莲又忙到了后半夜。

“非典来袭”的时候,张爱莲在枣园东里社区担任社区书记,28岁的她刚到社区工作不满半年,带领着社工们夜以继日地守护着居民。 “其实在抗击非典期间,社区也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为居民办理了出入证,但只要保证外来人员和车辆不进社区就行。”17 年前,北京是非典疫情较严重的地区,外来的车辆和人员较少,而今,疫情的爆发是全球性的,内外兼防的任务更加艰巨。

此外,随着办公条件的日渐完善,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屮,社区工作人员的装备大大升级,口罩、手套、防护服、护目镜、体温枪 都成了“标配”。

“还有一点相同,就是都由社区做好居 家观察人员的相关服务。 ”如今在社区,一支由社工、志愿者组成的社区服务队拉着小推车,往返于门岗与居家观察居民家屮,运送物资。而在2003年,外卖、快递行业不比今天,治愈回家后的居民,吃的用的都要靠居委会工作人员亲自去跑腿购买。

17年间面对两次疫情,张爱莲见证着 社区防控工作的变化,也亲历着社区工作者 的使命与担当,“不管什么时候,即使再害怕,也没想过退缩。”基层工作在与时俱进, 社工的情怀却一直未变。

和居民共情的这些年

2003年的时候,李茂会是在滨河东里社区当社工,对她来说也是最具考验的一年。这一年非典来袭,李茂会和彭云霞两人包了6栋居民楼,除了每天盯在门口检查社区居民的出入证和进出车辆,待进出人少时,她背着25公斤重的手压式消毒壶穿梭在社区消毒。那时的她33岁,体重只有90 斤,因为抗疫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女战士”,一人顶三人,为的就是让居民安心。

“那时没有防护服,我就穿着一件从家 里翻出来的白大褂,戴着一个自备的纱布棉口罩,就开始工作了。”女儿李婧漪仅有五周大,李茂会怕传染,回到家根本不敢抱她。为了一心抗击非典,忍着思念之苦,李茂会把女儿送到母亲那里帮忙照顾,回忆起17年前的抗疫时光,李茂会说“舍小家,为大家”是基层工作者一直以来的选择。

17年后,李茂会成了枣园社区书记,对于社区治理也有了新的收获,“社区工作者要敢担责,有同理心,要和居民共情。 ”上个月的一通电话,就是她和居民共情的证据。

3月10日晚11点,一位从深圳返京的香港户籍老人,在榆垡检查站被拦下,检查站的工作人员拨通了李茂会的电话,从电话里得知,老人所剩时间不多,此次回京只为能在故乡安息,听着电话另一头的陈述,李茂会眼眶一红,核实好信息,确定本社区居民,她向工作人员“证明”居民身份。

老人居家观察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常帮老人买药,第十天,老人因直肠癌不幸去世,因社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儿子、儿媳妇便电话求助李茂会&李茂会立即协调辖区中医院,为老人开具死亡证明,并帮着处理后事,“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老人的儿子、儿媳哭 着向李茂会和保安们道谢,几次失声痛哭。17年间,这样的谢意从未间断过。

17年后和“家人”同抗疫

“浓重的消毒水味”,这是赵福红对 2003年最直观的印象,“当时,我是清源西里社区一名普通的居委会委员,是消杀的主力军。 ”社区只有一个喷壶,每到消毒时间, 赵福红便会背着它在社区内走动,为居家观察居民买菜、送物资。那时,赵福红的女儿周曈才5岁,她常常顾不上照顾孩子。

而如今,她成为清源西里社区的“当家 人,22岁的女儿也在她的影响下成了社区抗疫的一员,利用所学的外语帮着对接外籍人员。 “我们社区返京人员挺多的,大多数还是晚上回来。 ”不管多晚都是赵福红把返京人员送回家,安置好,工作屮更是不错过一通工作电话,不遗漏一条工作微信,从大年三十到现在,赵福红能睡一个安稳觉的日子屈指可数。

“看到我们的辛苦,不少居民主动报名当志愿者,帮社工顶岗,平时居委会有需要帮忙的,准有一大拨居民应援。 ”赵福红笑称,这17年间她见证了居民对社区从怀疑到信任再到帮忙的全过程。近日,赵福红和 志愿者们在社区门口站岗,认真工作的样子被路过的居民拍下,上传朋友圈点赞“告 白”。“希望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疫情能尽快结束,家人们,坚持就是胜利!”

“进了一个社区门,就是一家人”是赵福红和居民达成的共识。社区有一位居民,长年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赵福红默默帮她缴纳住院费,买食品,有时间就去医院照料着、聊聊天,把她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 照顾,直到老人去世。社区的每一位孤寡老人都是赵福红的“家人”。

一组数据图“解出”17年进步

为了对疫情情况一目了然,80岁的刘长静着手制作表格,统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确诊病例增加数字和曲线,表格上清晰地分列成两栏,一列标明全国,另一列则标明的是北京,新增数、确诊数、死亡数、出院数都详细列入其中。

刘长静曾是铁二中分校的一名数学老师,从业37年。 “可能因为当过数学老师的缘故,我对数字比较敏感,每天也关注着咱国家疫情的进展。 ”说起刘长静第一次统计数字和绘制曲线,还得追溯到非典时期。

“我一直以来都有记账和保留材料的习惯,现在看着自己在非典时期汇总的表格和曲线,便会对国家目前的应对措施感到格外庆幸。 ”通过数据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防控能力之强、速度之快。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