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5年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5 19: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布局“十五五”麋鹿及生态保护的工作任务及规划,2025年10月24—25日,作为中关村论坛系列重要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全球视角下的麋鹿保护与鹿类生态恢复: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主题,围绕麋鹿回归祖国40年来的保护成果与未来规划展开深入交流,来自全球主要鹿类动物分布区域的9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物学家、生态学家、研究人员和保护工作者等齐聚一堂,共谋鹿类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自1985年中英麋鹿重引入项目启动以来,我国麋鹿保护取得了系统性重大成就。四十年来,麋鹿数量发生了重大飞跃,由最初77只扩展到1.5万只,数量增长200倍;其次,迁地种群发展成效显著,麋鹿种群通过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种群向全国扩散,40年来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麋鹿繁殖种群,分布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5个县市;第三,野生种群重建取得重大进展,在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区域成功建立了6个野生种群,野生麋鹿数量超6000只。这些保护成就,标志着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麋鹿保护网络。

2022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向世界公布:“麋鹿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并最终实现回归自然,与大熊猫一并列入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成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席拉赞·穆巴拉克(Razan Al Mubarak)、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阿斯特丽德·肖梅克(Astrid Schomaker)、英国乌邦寺公爵Andrew Russel安德鲁·拉塞尔、英国驻华大使馆区域合作参赞 Anthea Heffernan 贺蕊等国际组织与国际友人应邀为研讨会致辞,高度肯定中国在物种保护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全球贡献。

穆巴拉克主席指出,“麋鹿重引进已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物种重引入范例,IUCN将其誉为‘野生动物重引进的中国范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提供了生动实践。”肖梅克执行秘书则强调,“麋鹿保护成就体现了持之以恒的科学努力与国际协作,是对‘昆蒙框架’目标的重要贡献。”

会议邀请国内外科学院的院士、知名专家教授、工作一线的员工等参会,围绕“世界鹿类动物保护”“科学教育”“鹿与生态”等主题共设16个大会主旨报告;针对麋鹿保护及鹿类保护的科学难题、麋鹿种群的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等展开“鹿与生态”高端对话;开展“麋鹿迁地保护种群交流”“文创交流”“野生动物保护交流”等三个论坛,从理论研究、实践操作、科学普及等多个方面,设置了13个专题交流,对标全球鹿类动物保护现状与展望,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展示四十年麋鹿与生态保护的成就,谋划麋鹿保护事业未来,通过此次会议开展更广泛的创新与合作。

在科研创新方面,麋鹿保护科技创新在麋鹿遗传机制、栖息地生态、疾病防控、保护管理、科普教育等科研方面取得了更深的突破。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研究团队在麋鹿基因组方面首次构建麋鹿T2T基因组,不仅完整地呈现了着丝粒区域和端粒区域,还精确定位了rDNA,极大地提升了麋鹿基因组的完整性和精度,为研究麋鹿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完整参考,有助于发现疾病等相关的复杂结构变异,为麋鹿遗传进化提供更全面的基因组信息;同时聚焦于麋鹿病原生态学及防控关键技术、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环境适应性及种群健康关联研究;首次构建全国麋鹿种群的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集,系统阐明麋鹿肠道菌群结构与其环境适应及种群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涵盖免疫、应激及肠道菌群特征的多维度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并深入开展麋鹿肠道健康相关菌群的筛选及功能解析,为麋鹿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团队在麋鹿生境与疾病监控方面,研究生境与生理变化同麋鹿代谢物之间的关系,探讨野化区和非野化区人为干扰下麋鹿生理影响;“濒危动物高效感知与保育关键技术及应用”等多个项目取得科技奖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团队发表了《长江中游野生麋鹿种群的分布与数量调查》《石首麋鹿保护区湿地生境退化与保护对策》等40余篇论文,拍摄的《重回长江的麋鹿》等自然生态纪录片屡获大奖。石首保护区在抗洪灾、抗雪灾、抗疫病等自然灾害威胁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其他种群保护提供了示范,率先通过自然扩散建立了最具规模与活力的麋鹿野生种群。

此次研讨会发布《中国麋鹿保护成效报告》,系统梳理了过去40年中国麋鹿保护事业所取得的理论、保护措施和实践成就、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能够为中国麋鹿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次会议科技与文化的紧密联合,对加强麋鹿及生态保护研究,宣传推广、公众参与物种保护、生态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文化建设,发挥首都的科技文化示范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杨成)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