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联合福州大学发布“中国地热一张图”。以“中国地热一张图”大数据应用平台为支撑,总局在福建坦洋村、甘肃堡山村等地开展项目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热新能源助推乡村振兴新路径。
“中国地热一张图”大数据应用平台以总局原创的“构造控热理论”及“源储理论”为基础,集成全国2100余眼地热井、2400余处温泉、4200余条大中型断层等核心数据,建成行业首个多维度数据融合智能平台,实现地热资源数字化管理;对全国地热资源进行“五带五盆”、5A级地热富集区划分,可为地热资源开发提供科学靶区;基于系统数据,通过算法预测地热资源储量、地热井参数信息,结合地热能开发利用“五化”模式,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定制化开发方案。
中煤水文局运用“中国地热一张图”精准定位,采取国内领先的地热勘查技术体系,克服一系列技术难题,于2025年1月在闽东贫热区于1740米深部钻获高温地热井,井底测量温度82℃,地面出水温度52℃,并将钻出的温泉水引入坦洋村里的太空舱民宿。据了解,在福安、古田、蕉城等控热构造发育地区,也有望通过勘查找到地热资源,发展温泉文旅、特色水产养殖等,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总局的定点帮扶县,总局以堡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清洁供暖为切入点,借助“中国地热一张图”,因地制宜采用“浅层地热能+太阳能跨季节储能”技术,为安置区70户村民改善冬季取暖条件,建成高寒地区地热集中供暖示范工程,探索“地热新能源+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发展”新模式。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中国地热一张图”为支点,绘就服务国家战略的壮美画卷。(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