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召开“友好相伴 ‘南’得有你”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协商议事会。中央社会工作部、海淀区相关领导,社区代表、居民代表、快递外卖小哥代表、社区食堂经营者及街道职能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依托“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工作机制,聚焦新就业群体“充电难”“吃饭难”问题展开深入协商,在“关键小事”中彰显共治温度。
一段视频串联双向奔赴,协商议事锚定民生焦点
与会人员一同观看了《暖新归途——小南庄社区快递小哥“停车难”破局之路纪实》,并通过了“明确目标、规范流程、充分讨论、避免冲突、达成共识”的议事规则。会上,大家围绕“错峰充电”和“健康就餐”两大民生痛点展开讨论。
充电难题:在“错峰”与“规范”中寻平衡
“晚上回家充不上电,一个小哥占好几个充电位,这咋行?”协商会上,居民代表率先表达困扰,认为社区充电设施作为便民设施应优先保障居民日常使用。快递小哥表示:“外面充电桩贵,社区5毛多一度电的平价充电柜是我们的‘刚需’,但确实给大家添了麻烦。”
社区以数据剖明矛盾:原有充电柜设计满足居民460余辆电动车充电需求,现有多出来二三十名小哥每人携带2-3块电池循环充电,导致高峰时段“一位难求”。职能部门补充现实制约:社区内的高压自管电区域增设充电柜需电网改造,周期长、成本高,平价的民用电需要政府补贴,无法做到全部覆盖。经过多轮发言与讨论,“错峰使用+精准管理”方案浮出水面:晚7点至次日早7点设为居民专属充电时段,骑手在其他时段错峰使用,单次充电电池不超过2块;社区同步推进充电设施智能化升级,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对文明使用者给予便利,约束恶意占用行为。这一兼顾双方需求的决议获全票通过。
就餐困局:“预约制”破解“时间差”,暖心倡议传递社区温度
“下午2点送完餐,食堂要么关门要么只剩冷饭,就想吃口热乎的。”外卖小哥的倾诉引发共鸣。社区提议便民食堂延时至下午2点供餐,却遭食堂经营者“喊难”:“人工、水电成本压力大,万一没人来吃,亏损扛不住。”正要陷入僵局之时,食堂工作人员话锋一转,表示可以为小哥们提供与老人同等的八折优惠套餐,主食管饱,以价格实惠缓解用餐压力。
职能部门趁热打铁,市民活动中心将推动全辖区社区餐厅开放,协调优化供餐时间;市场所则监管餐饮企业,引导推出特价套餐、满减活动,确保优惠与食品安全。
居民代表则从情感共鸣出发,发起“关爱骑手”倡议:“恶劣天气不催单、超时订单主动取消差评,让小哥感受到社区的包容。”简单话语引发全场掌声,社区现场表示将把倡议纳入《友好社区共建承诺》,推动关爱行动常态化。
街道表态: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协商成果,绘就全域友好蓝图
海淀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兵在表态中强调:“下一步,街道党工委将聚焦建设新就业群体‘友好之城’的目标,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用好‘大家商量着办’机制,进一步整合部门和辖区资源力量,深化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工作。同时加速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地区发展,引导新就业群体发挥职业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实现‘双向奔赴’,共建美好家园。”
从“停车难”到“充电难”“吃饭难”,小南庄社区的协商议事始终以“人”为核心——既直面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也兼顾居民的合理诉求,更通过制度设计将共识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随着错峰充电时段、预约供餐模式等措施的逐步落地,一幅“居民暖心、小哥安心”的友好社区图景正在海淀街道徐徐展开,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有温度、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