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2025石景山区产业发展促进大会”在北京市银保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大会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培育,通过企业入驻集中签约、全球招商合作行动、“2+4+4”产业体系发布、产业培育惠企政策解读等系列举措,全面展现石景山区高质量发展成果,吸引了400余位政企代表共谋发展新机遇。
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局长刘民强出席大会并致辞。他表示“2024年11月,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石景山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紧密围绕石景山区“主导+特色+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深入合作。2025年,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石景山区产业发展工作,共同提升投资促进工作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杨蓓蓓在致辞中表示:“在刚刚召开的2025年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上,尹力书记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促进工作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将依托自身渠道资源优势,努力挖掘符合石景山区功能定位和产业特点的项目信息,做好招商引资全产业链服务,协同促进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石景山区。
会上,石景山区委书记常卫向为全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重点企业、行业高成长性企业和成长潜力企业致以崇高敬意,向签约入驻特色园区的企业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本次大会以“凝心聚力谋发展,携手奋进谱新篇”为主题,旨在为广大企业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创造机遇,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必将凝聚更多共识、达成更多成果、实现互利共赢。石景山作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产业转型动能加快转换,产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正在成为各类资本要素聚集的“强磁场”、企业创新发展的“大舞台”和优秀人才汇聚的“新高地”。石景山区将继续发扬礼贤敬才、重企亲商的传统,不断细化政策措施、完善要素保障、优化企业服务,一视同仁支持各类企业发展,高水平打造适合各类企业和人才创新发展的风水宝地。石景山区将厚植企业创新创业沃土,助力企业茁壮成长,让更多企业家和优秀人才选择石景山、扎根石景山、深耕石景山,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发展,共创共享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让创新创业创造梦想更加耀眼!
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万隆介绍区域发展情况时表示,过去一年,石景山区坚持立足“三区”定位,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统筹做好“四个融合”文章,“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发展量质双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12.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8.3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近千家,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占GDP比重超过五成,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全区有效投资稳步扩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宜居水平不断提升。
致敬企业凝聚动能 启动全球伙伴合作招商行动
大会对20家“2024年区域经济突出贡献企业”、10家“2024年行业高成长性企业”、10家“2024年最具成长潜力企业”进行表彰,致敬企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所做的贡献。首钢集团、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远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代表分享创新实践。
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尚表示,首钢集团见证了石景山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持续构建的飞速发展过程,精准的政策支持、周到的贴身服务和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广阔的空间。首钢集团将与各方携手,为石景山打造成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区积极贡献力量。
光大永明资产党委书记、总经理程锐表示,光大永明资产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石景山区政府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与悉心关怀。企业深切感受到石景山这片热土“温度”与“速度”并重的营商环境,更见证了区委区政府以‘服务型政府’理念护航企业发展的坚实行动。
北京远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陈炜表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公司感受到石景山区营商环境的友好与便利,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惠企政策,让企业更加心无旁骛地做好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面向未来,公司将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业务水平,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上,石景山区还启动了“全球伙伴合作招商”计划,携手北京国际商会、中国德国商会、德勤中国等8家国际商协会、跨国企业,搭建跨境合作桥梁,重点引进外资研发中心、总部经济及高端产业,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2+4+4”产业发展格局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石景山区主动作为、前瞻布局,着眼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正在推动“1+3+1”产业体系向“2+4+4”产业体系迭代升级,构建具有鲜明石景山特点的主导、特色、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锚定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两大主导产业,未来将深入实施数字经济行动,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赋能、数字治理能力突破、数字生态活力释放、数字产业能级提升,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示范,开展一批先行先试改革,打造一批标杆应用场景,落地一批知名的电竞赛事,引育一批优质数智企业,打响“电竞之城”品牌、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做优做精现代金融产业,将依托长安金轴和北京银保园暨中电科智能科技园,建好京西“数字金融港”,“一产业一基金”赋能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造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深耕四个新兴产业,锻造转型发展新动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着眼智能算力提升,超智算一期3000P算力即将点亮,未来算力规模将超过20000P,成为全市算力“一廊四极”京西一极。聚焦大模型应用,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统筹算力供给、数据支撑、模型落地、场景应用和生态优化,加速AI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国家级科幻产业高地,将着力营造“赛会+平台+场景+孵化”大生态圈,擦亮中国科幻大会“金名片”,建设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二期,打造一批共性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引进一批创新人才,落地一批炫酷场景,建设京西“科幻之城”。抢占工业互联网产业制高点,将协同提升孵化器和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打造研发、应用、创新示范为一体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加快虚拟现实产业融合发展将依托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强化关键器件、底层技术与工具培育孵化,加速VR/AR在游戏、文旅、教育等行业领域创新性和规模化应用,打造虚拟现实产业发展高地。
抢占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四个未来产业赛道,加快培育发展新引擎,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伙伴成长计划,加强前沿性、交叉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突破和成果转化,搭建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
入驻企业集中签约 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作为大会核心环节,现场举行了“特色园区重点企业签约”与“楼宇载体入驻企业签约”仪式。
中建资本、北京灌木互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签约企业,分别落地在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暨中国电科(北京)智能科技园、科幻产业创新中心等特色园区。签约企业聚焦高精尖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将有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北京景安云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端点医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签约企业,分别入驻首特钢大厦、金安中海财富中心等重点商务楼宇。通过盘活空间资源,区内楼宇载体正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10家入驻企业中,既有专注云计算、信息安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有从事电子装备、新药研发、智慧安防、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覆盖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科幻等重点领域。
惠企政策精准赋能 打造“石景山服务”品牌
2024年以来,石景山区着力打造“2+4+4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四链融合的高度,连续出台13项惠企政策,并从2025年起设立年度1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引入创新策源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关核心技术、建设共性平台、落地示范场景,进一步强化融资支持,切实发展新质生产力。
支持基础研究,打造创新策源高地。制定出台支持政策,从全国范围内遴选与石景山区产业契合度高的研发机构和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结合244产业体系,对工业互联网、人形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重点产业,按场地面积最大4000平方米予以最高100%补贴,并给予连续三年每年最高500万元运营费。对企业新建研发机构,根据市级研发机构场地、设备、人员、建设运营等情况,给予一次性最高1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对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这一产业链关键环节,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额或市级以上支持资金30%予以补助:对国家“双跨”(即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平台类)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虚拟现实产业平台以及独角兽企业有关平台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获得市级及以上支持的最高支持1500万元),具身数据采集训练、感控一体研发验证、软硬件测评等服务平台最高500万元(获得市级及以上支持的最高支持1500万元),软信业项目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支持创新孵化,建设成果转化高地。对年度实现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项目标的额20%,不超过200万元支持;对科技服务机构新开展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项目标的额5%不超过100万元支持;加大孵化器建设扶持力度,对国家或市级孵化器、标杆型孵化器,给予30-300万元资金支持,择优给予三年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对通过标杆孵化器考核的,连续三年每年给予不超过600万元资金支持;对标杆孵化器新拓展空间,给予连续三年累计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对获得市级首次试用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产品、首台(套)支持的企业,按照市级资金50%奖励最高100万元;支持高校院所人形机器人成果转化落地,对技术交易输出方按合同实际成交额5%最高补助100万元。
提升企业活力,让企业成为创新主角。对研发费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按照研发费用的1%-10%予以奖励。对科技研发项目,按照项目研发投资总额的30%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单个项目一般不超过200万元,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产业单个项目最高支持300万元,人形机器人产业单个项目最高支持500万元(市级以上项目最高支持900万元),独角兽企业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强化算力支撑,对市级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北京市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伙伴计划单位,购买或租用算力的,按照不超过当年实际发生金额30%比例给予最高300万元资金支持(国家备案的大模型企业可最高支持到1000万元),连续支持两年。
强化示范应用,搭建一批标杆场景。建立区级应用场景建设统筹联席会,定期对应用场景的需求清单、能力清单和示范场景清单进行更新,推动示范场景建设。一般按照项目投资总额30%或者市级以上支持金额的30%予以补助,区级单个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200万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独角兽企业获得市级及以上支持的最高补助500万元,人形机器人企业获得市级及以上支持的最高补助600万元。
加大融资力度,提升企业发展势能。推动建立“一产业一基金”,目前已与中科院、智谱、商汤、软银赛富等组建7支子基金,以政府逆周期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对获得股权投资的虚拟现实企业,给予一次性2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开展针对独角兽企业的天使轮、A轮、B轮等投资,按照创业投资基金实际到位投资金额的2%对管理机构予以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补助。对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支持的“专精特新”企业,按照实际支付利息的50%予以补贴;对获得“首次贷款”的企业,按照实际支付利息的100%予以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