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两区”建设三周年累计新增项目1735个

北京海淀区“两区”建设三周年累计新增项目1735个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0-12 10: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11日上午,海淀区“两区”建设三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中关村壹号举行,对三年来“两区”建设取得成就进行介绍和解读。

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黑煜介绍,海淀“两区”建设三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面向全球,围绕数字经济试验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两区一中心”功能定位,在体制机制、要素流动、园区提升和开放平台等方面破新题、育新机、开新局,形成了一批具有海淀区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实现了国家和北京市赋予海淀区“两区”建设的定位和目标。海淀区“两区”建设已形成49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2项向全国复制推广,7项向全市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30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海淀区应复制尽复制,一批借鉴改革事项落地见效。三年来,海淀区“两区”建设累计新增项目1735个,其中外资项目439个;今年1-8月,实际利用外资达58.65亿美元,占全市的55%。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规划发展处处长王春生介绍,“两区”建设为高精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先进制造等高精尖领域,三年签约重大项目超过200个。目前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9764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12家,独角兽企业51家。

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建民介绍,海淀区金融办研究制定了海淀区《“两区”金融领域建设工作方案》,聚焦创业投资、金融科技、科创金融、数字金融、跨境投融资便利等重点领域,努力培育金融发展新动能。5家头部科技企业和7家驻区央企财务公司纳入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范围,并在全国率先将外债便利化额度从500万美元提升至1000万美元,已帮助47家海淀区企业办理便利化外债超40亿美元。

中关村海关副关长高静介绍,今年5月23日中关村综保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拟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以集成电路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产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融资租赁、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保税服务业态。下一步将通过用足用好“保税、免税、退税、免证”等优惠政策,发展一批新型贸易服务业态,推出一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政策制度创新成果,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服务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推进研发创新的主平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关村海关副关长高静介绍,今年5月23日中关村综保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是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关村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大胆尝试。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保区拟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以集成电路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产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融资租赁、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保税服务业态。下一步将通过用足用好“保税、免税、退税、免证”等优惠政策,发展一批新型贸易服务业态,推出一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政策制度创新成果,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服务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推进研发创新的主平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下一步,海淀区将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发挥好海淀区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势,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综保区“四区”叠加政策,围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硬科技产业等开展系统集成创新,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为中国高水平开放促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责任编辑:杨晓恒】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