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短期承压,但长期向好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海龙认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利率差异阶段性地导致了人民币汇率近期处于持续下行区间。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上年末升值1.4%、贬值1.0%、贬值1.4%和升值1.3%。

人民币汇率短期承压,但长期向好

来源: 中宏网
2023-06-30 16:2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引发市场广泛关注。6月29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失守7.27,为2021年11月以来新低。

据悉,美国商务部大幅上调了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美国第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终值上修至2%,前值为1.3%,预期为1.4%。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第一季度实际GDP的增长,主要由强劲的消费者支出,以及政府支出、出口和非住宅固定投资所驱动,私人库存投资和住宅固定投资则有所下滑。

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牢固

近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趋势更强:几次破“7”又成功反弹,且反弹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观察人士认为,当前“7”点位敏感性已有所淡化,破“7”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将持续大幅贬值,中国经济复苏的大势没有变化,料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将回调。

“目前人民币持续贬值受到内部外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青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从利率环境看,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自2022年年初以来持续进行加息以遏制国内高企的通胀水平,但中国央行的利率水平始终保持稳健水平,近期为刺激国内需求进行多轮刺激性政策,引导市场利率下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海龙认为,中国和外国之间的利率差异阶段性地导致了人民币汇率近期处于持续下行区间。同时受到目前西方国家经济衰退风险上升需求不足的影响,中国对外出口数据也处于疲弱状态,也影响了汇率市场人民币的贬值。

央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上年末升值1.4%、贬值1.0%、贬值1.4%和升值1.3%。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3年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0.4%,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33.6%,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41.3%。

对于接下来人民币汇率的运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日前表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牢固。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紧缩幅度放缓,有关外溢影响将逐步减弱。同时,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韧性显著增强,能够更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人民银行将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预期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防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适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避免风险交叉传染

“人民币并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因为目前促使人民币贬值的因素更多是周期性因素造成,而非中国长期经济发展趋势的下滑导致。”何青表示,从利率环境来看,西方发达经济体的加息操作已经阶段性遏制了通胀上升的势头。同时虽然短期美国经济走势仍然强劲但主要依靠的是消费带动,随着加息带来的投资下降会加剧中长期经济衰退风险的预期。

何青强调,长期来看各国央行会逐步退出加息周期,转而关注就业和经济复苏。这一方面会降低中外利率差,另一方面也会带动进口需求,从而增强中国对外出口情况。从贸易环境看,短期的汇率贬值料将降低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对外出口,从而刺激汇率在中长期回升。从经济环境来看,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表现不佳,需求复苏不足,投资需求较弱,经济预期较差。因此近期中国正加大宏观经济调控力度,采取各类措施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失业。随着各类宏观经济措施逐步落地,国内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利率政策将逐步退出宽松环境,从而促进人民币由弱转强。

杨海龙认为,汇率市场波动与跨境资金流动关联较强。我国监管部门应持续监测跨境资本流动情况,防范出现跨境资本快速外流造成人民币贬值过快的现象,出现重大跨境金融风险。监管部门通过适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积极利用宏观审慎政策等手段调节跨境资金流动稳定外汇市场。在时间维度方面,要防止境外投资者的顺周期行为,通过外汇逆周期因子调节投资者行为。同时利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工具设置合理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比率,构建“自动稳定器”,实现“逆周期”效果。在结构维度方面,对重要投资者,重要机构,交易平台等设立附加监管要求,避免风险的交叉传染。

“同时做好风险应急预案,例如恢复与处置计划,要求各方预先制定方案,强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风险处置,及时恢复重要功能运作,恢复持续经营能力,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杨海龙说。

(王镜榕)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