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规划技术,回应转型发展时代的社会新需求

创新规划技术,回应转型发展时代的社会新需求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06-17 13:4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6-17 13: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6月15日,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第四场专题论坛“社会·技术”在北京成功举办。本专题论坛邀请了国内外规划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共同参与,围绕首次公开发布的大师之问“规划三思”,交流大规划视界下的各项技术实践探索,从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规划制度、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规划技术演进、文化景观概念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三个版块,探讨如何创新中国城市治理政策、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应用以及如何从文化景观的视野推动文化与自然遗产协同保护,回应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时代的社会新需求。

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演进,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城市空间高品质提升的要求和空间利益主体多元复杂的社会需求,使传统城市与传统规划面临新问题与新挑战,时代呼唤能够准确拟合新问题的技术方法的突破。同时,能够恰如其分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技术,才能够在实践中获得不断发展优化的动力,具有生命力,推动城乡空间与社会生活高质量发展。

应对这一时代议题,清华同衡学术周“社会·技术”专题论坛于2023年6月15号上午拉开帷幕。论坛议程经过缜密设计,预先请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梁鹤年、伊利诺伊大学荣休教授张庭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峰七位专家分别提出他们最为关心的城乡时代思考洞见,呼应这些思考的内容,将论坛分为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中国规划制度、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规划技术演进、文化景观概念下的城乡高质量发展三大主题环节,每一个主题环节又包括学者做特邀主旨报告,以及依托清华同衡规划工作者们技术创新精彩实践案例的多个专题报告。

论坛邀请到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原院长梁鹤年、日本金泽大学环境设计系教授及日本工程院院士沈振江、首规委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处处长倪锋、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来源等跨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会议伊始,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开场,介绍参会嘉宾及论坛主题,并邀请袁昕院长发表致辞。

霍晓卫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霍晓卫院长在开场主持中谈到,城乡规划设计的行业发展是因为新的城乡社会问题与技术的双轮推动,问题是根本,包括新需求或者新矛盾。技术有可能是新生技术也可能是传统技术的新组合,能解决新问题的技术具有真正的生命力。“社会·技术”论坛的学术分享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当下与不远的未来,中国社会面临的究竟是哪些重大的真实城乡问题?大师们怎么看?”,第二是“面对这些真实问题,我们的规划技术创新是如何做出回应的?规划工作者们如何探索与实践?”希望能以此推动学界业界捕捉社会真问题、直面社会真需求、解决真问题,从大规划的视界给予规划技术方向和实践提供探索。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倪锋处长指出规划界正处于转型阶段,在此阶段,首先要回顾规划的初心,以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新中国规划发展以公纳私的出发点和历程,冷静认识当前发展阶段规划的定位。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新旧技术标准的衔接,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技术标准,切忌有“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执行到底”单向技术理性思维模式。

实践报告环节由清华同衡多位规划实践者结合典型实践项目,分享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遗址公园、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经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党安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提出在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传承的规划设计工作中应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文化景观和历史层积的概念,将人与自然的共同创造的理念,创造性运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二是时空尺度与维度的关系,即对于多粒度空间尺度、时间层积以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相连接,需要在规划方案中得到认真辨析;三是阐释与展示的关系,需要明确阐释是根本、展示是途径,对于文化景观的复杂巨系统,精准的价值挖掘和恰当的传达手段都必不可少。

杨滔教授指出论坛最具启发性的三大亮点:一是在建设绿水青山生态文明背景下,各实践报告提出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动态性切入;二是对于历史上和当今社会存在的多样性,通过规划工作来进行选择、激活与多元融合;三是实践案例兼具理想性与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并通过可操作的建筑景观设计推动文化景观概念的实施落地。

杨   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本次“社会·技术”专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和业内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共同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突出了清华同衡与合作团队在探索实践中识别社会需求、追求公共利益的专业敏锐度与社会责任感。三个版块丰富的专业分享与“规划三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是在围绕着“如何通过规划建设利用和体现中国特色”、“如何面向未来提供更有生命力的可持续解决中国方案”、“如何在将地球视为整体生命群落的前提下,传承中国智慧,通过规划有效地连接人类的历史、当下与未来、如何实现自然和文化的双向奔赴融合”等时代大命题展开,所有规划人都面临这些大命题也必须做出回应。清华同衡结合实践利用规划手段构建集合化的技术创新,希望可以为这些大命题提供解题的一孔之见。未来清华同衡仍将一如既往地肩负时代担当,脚踏实地,缜密思考,勇于创新实践,迎接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新挑战。(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杜娟)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