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新时代与新的文学”主题论坛在京举办

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新时代与新的文学”主题论坛在京举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9-26 19: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4日上午,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活动之一的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新时代与新的文学”主题论坛在十月文学院成功举办。王山、何向阳、夏中南、乔叶、杨庆祥、石一枫、师力斌、季亚娅、徐晨亮、李宏伟、丛治辰、郑在欢等20余位评论家、作家、出版人参加并就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邱华栋,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巡视员王野霏,北京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吴文学作为嘉宾出席。活动由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岳雯主持。

为支持鼓励青年作家创作,王蒙先生捐出个人稿费,在中华文学基金会设立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该项基金设立后,运作开展的第一个项目即为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青年作家支持计划的目标包括,每年从40岁以下的青年作家中选出若干名特选作家予以支持,同时举行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论坛。今年的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的评选,邀请刘大先、何平、张莉、杨庆祥、黄德海、季亚娅、金理、丛治辰、岳雯、李壮十位新锐批评家为推荐人。在推荐基础上,由李敬泽、邱华栋、何向阳、王山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认真讨论,产生了三名特选作家。首届入选的年度特选作家有孙频、郑在欢、渡澜。

邱华栋希望广大青年作家能够关心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围绕新时代的重大发展、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成就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等时代主旋律方面的内容进行文学思考和创造。在艺术创新上方面,要深刻体会“国之大者”的内涵,在艺术表现形式、写作技巧方面进行创新发展,用新文学书写新时代。

吴文学提出,十月要理解和顺应新时代,要勇于创新求变、重振理想,敢于引领文学风尚,真正成为读者心灵的家园,作者成长的阶梯,作家成功的平台。此外,十月还要拓宽观察新时代的眼界和视野,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创新文学的应用场景,整合十月文学品牌的资源。

围绕新时代下青年作家的文学创新创作、青年作家应如何打磨提高文学造诣、新时代文学精品创作的支持机制设计,青年作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与会专家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了研讨并深入交换意见。专家们纷纷表示王蒙先生是新时代青年作家要学习的典范,青年作家要珍惜时光,虔诚地向前辈老师们学习,孜孜不倦地挖掘和探求“文眼、文心、文胆”,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把对时代的表面认识内化为理念观念,要反映时代的深度和广度,把握总体和局部之间深刻联系,辩证地去触碰和理解时代情绪和时代问题,引领时代文化、思想、范式创新,赋予文学价值。

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深情讲述了父亲王蒙与文学有关的往事,并回忆了自己作为文学青年的故事。王山认为文学上的新和旧不能截然分开的,作家现在所做的文学工作不仅仅是浪漫的,实际上是关乎道德良心的,文学是和勇气、定力、坚持、牺牲、追求密切相关的。

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深情回忆了王蒙先生对青年文学的支持与期待, 她说,王蒙先生是一个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家,他也是一个在文学生活当中有情有义的作家。他对曾经无私帮助过的前辈作家、评论家充满敬意和怀念。他的文学也来源于这种人格的魅力。希望获得王蒙青年文学发展专项基金的几位作家,也应该以王蒙先生为榜样。

北京出版集团经营总监、十月分公司总经理兼十月文学院院长夏中南说,在社会上对青春文学,有的人可能还是在困惑,有的人可能在观察,还有的人对这个事存在疑惑,王蒙先生拿出自己的钱设立青年文学发展基金,这体现的是一种对青年文学的开放、接纳、尊敬,这种扶持的力量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希望今后以十月文学院这个平台更多地为青年作家服务,来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也可以有更多体制机制性的活动,共同把青年文学的发展做好。

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说,每一代都有青年写作,每一代都有大量年轻人进入写作的场域,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来观察对世界的认知,但是并非每一代青年写作都能够真正触碰到时代情绪和时代问题。青年怎样把时代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或者一种艺术形式,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没有这个环节,时代问题就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写作的问题,这个转换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个人感觉到,与青年共悲欢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能我们无法触碰到真正的时代情绪和时代问题。

评论家、《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说,今天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主题论坛“新时代与新的文学”,确实抓住我们时代的一个核心观念,新的文学到底如何产生,和文学的支持机制、文学创造的机制之间是什么关系,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包括《北京文学》1950年创刊,怎么培养新人才,也是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做的事。不一定年轻就是新的文学,从文学史的角度讲,再短一点的时间,五十年、一百年,这个文学出来以后跟时代之间的契合度,它对时代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总体性把握和局部的深刻之间,这个辩证的区别对于写作来讲非常非常重要。

评论家、《十月》执行主编季亚娅说,十月杂志当年是一本“青春”杂志。1982年,27岁的青年作者莫言读到一本《十月》杂志,那期杂志有36岁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34岁张承志的《黑骏马》。1986年,25岁的编辑骆一禾开创了“十月的诗”的栏目,开篇是23岁西川的《雨季》。骆一禾诗歌栏目的开栏语写着,“把更多的路留给青年人”,而他们也的确为当代诗歌提供了全新的话语方式。青年对于文学意味着什么?是范式的革新,是当时年代美学和意识上的标新之作。文学期刊如何找回它的青春属性,如何以美学创新、范式创新引领时代文化、思想创新,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

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说,王蒙先生的确是今天新时代青年作家的一个典范。王蒙先生19岁开始写《青春万岁》, 22岁发表影响历史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可以说对当时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我想这真是一个青年创作,他写的就是青年人的生活,青年人的心境,青年人的爱情,有青年人的热情和锐气,同时又有青年人的迷茫。同时这部作品也体现王蒙先生跟时代的关系,这个小说的一个具体背景是过渡时期总路线,被鼓舞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他怀着那样的热情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性理解进入到社会,遇到一些细节跟他的理想发生冲突,最后有一个光明的结尾。王蒙先生对青年写作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青年人怀着对这个时代的热望,怀着对总体的理想,同时他一定会遇到困难,一定需要在人生当中去解决这些困难,落实到文学当中就会变成动人的东西。

本次论坛特邀嘉宾、王蒙青年作家支持计划·“年度特选作家”代表郑在欢说,虽然我也30岁了,我一直认为我对写作有很笃定的认识和看法,当然这是青年人狂妄或者缺乏敬畏。今天听了大家说那么多,我还是多了一个敬畏,从“怎么写”到“怎么出”大家都有说法,这些说法确实让我多了一些思考。

本次活动主持人岳雯总结说,今天这个论坛是一个小小的文学场域,在场的有作家,期刊编辑,出版社编辑,评论家,构成文学场域的诸多环节,我们这个话题虽然一直在讨论,但是新的时代会提供新的问题意识,会让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推进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从而得出新的看法,这也是我们这次论坛的意义,这可能不是我们最后一次,我们可能会引入新的力量共同讨论这样一个话题。(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