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生生不息”,洞见可持续农业的未来

看见“生生不息”,洞见可持续农业的未来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7-01 21: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30日的上午,位于北京昌平的一座农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中有名校毕业却将建筑专业用于深耕厨房的美食家,有放弃4A广告公司的光鲜生活却隐居京郊的生活家,有洞察世相的资深媒体人,也有热爱土地勇于实践的农场主,还有在中国大地凝结全球农业智慧的拜耳农业从业者。在盛夏的一天,他们齐聚在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跟着笔触和镜头,看耘远农场,见生生不息,共赏一场关于收获喜悦的摄影展,共话农业的可持续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看见“生生不息”拜耳耘远农场一周年对话活动

2021年9月,由拜耳与北京市植保站联合共建的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在北京昌平银黄农场揭牌。耘远农场(Bayer ForwardFarming)是拜耳的一项前瞻性的可持续农业示范项目,2015年由德国总部发起,旨在联合全球不同国家、不同作物类型的农场,把拜耳不断更新的技术体系运用到农场中,成为可持续农业的示范。随着北京这座农场的加入,拜耳已与全球三大洲的27个农场建立了“耘远农场”合作伙伴关系。

可持续农业: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口增长、需求多样、气候变化、突发事件……农业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矛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拜耳耘远农场项目,通过示范可持续农业的操作方式,提高农作物品质,支持农业系统,并减少农业的环境影响。

活动现场,参观嘉宾眼睛看到五彩斑斓的当季丰收,耳朵听到声声虫鸣,嘴中品尝到清甜的果实——这样谐的场景,不但倚靠农人的勤劳,更源于观念的创新。在耘远农场,嘉宾们从细节处感受可持续农业运营理念对自然的敬畏——病虫害综合治理示范、数字农业、产品安全管理、保护土壤和水源等已完成初步建设的八项可持续农业实践——改堵为疏,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之力。

拜耳为银黄农场提供拜耳蔬菜圣尼斯的西红柿种子

可持续农业:优化资源 增强韧劲

如果说自然是农业的本钱,那么农业就是社会的定心丸。这意味着既要向耕地要粮食,又要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当人们开始调动更多的自然资源来丰富餐桌,只有长远和全盘的发展才能保证食物的多元和稳定,也有更多的人愿意为保持自然的长久韧性而买单。

对于农业系统来说,韧性首先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上,借力但不滥用自然的馈赠。拜耳已做出“可持续发展”承诺,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帮助1亿小农户,减少30%碳排放,减少30%作物保护产品对自然的影响。在这一承诺下,拜耳耘远农场提供了可持续农业的全方位落地模型,在中欧农业交流和农业可持续探索中,贡献来自中国土地的成果。

农业对于农户来说,最终是一门生意,那么“可持续”的农业,对农人又意味着什么?农场主秦爱腾在与嘉宾的对话中表达了如此的观点:农场的收获不但靠种植者勤劳苦干,也依靠观念的创新‘巧干‘;拜耳倡导的可持续农业是大势所趋,符合目前消费者的追求;从前追求短期效益的粗放管理虽然解决了贫困时期的温饱问题,但是长年下来,土地板结,水体污染,遭殃的还是自己。对自然的重视,对科技的追求,是银黄农场加入拜耳耘远农场网络的重要原因。拜耳不只是向农场提供技术,更重要的是提供农场可持续经营的观念。

在耘远农场的示范作用下,周边农户也逐渐接受这种巧妙提高生产效率的理念,以更少资源和投入,生产更多优质农产品,同时保持自然的韧劲。当下,中国农业正在向绿色发展转型,农业绿色生产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引领,拜耳通过耘远农场,在这片土地,种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希望。

可持续农业:守护过去与未来

可持续农业也包含着人和文化的生生不息。耘远农场项目并不打算在全球复制如出一辙的模板,而是融合了地方农耕智慧和习惯。拜耳作物科学中国业务拓展经理陈菲表示:“对每个运营规范,我们都进行了本土化的调整,也寻找本土化的合作伙伴。在中国最终达成与银黄的合作不只意味着又一个耘远农场的落成,也是一次本土化创新。比如我们与北京市植保站建立深度合作、以生态岛维护农民利益,这些都是创新的做法。” 数字农业为设施农业带来创新解决方案。耘远农场通过使用先进的物联网和数字农业技术,探索低成本,高效率,高产、优质的生产方式,为农户和食品链下游创造更多价值。

古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笃定安宁,今有可持续农业为一餐一食注入的平和喜乐。农业是人和自然的通力合作,可持续是人对过去的敬畏和未来的期许。拜耳耘远农场提供了一个平台,融入自然的沃土,与万种生机共振和欢愉,通过示范和对话邀请大家认识农业,了解可持续农业,拜耳也希望可持续农业能将这样的确定感传递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