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是亭榭、雕塑、喷泉,华美欧式小景;近看却是楼前角落的堆物、楼后圈占绿地的“菜园”、车棚里成摞的“僵尸”自行车……曾经,大兴区的老旧小区兴华园,由于设施老旧和部分居民回迁后尚未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环境“脏乱”问题层出不穷。
办好百姓的愁心事,清源街道按照“新大兴,新国门,和谐宜居新家园”发展理念,成立专项工作组,对小区开展多轮环境综合整治。清理私搭乱建12处、堆物堆料及各类垃圾160方、非法小广告193张、“僵尸自行车”150余辆。不仅为年底的改造奠定了基础,更让环境宜居水平大和居民幸福指数大提升。
“三步走”劝导 闹心小院被清退
“就为这‘小院’,我差点搬走。”指着3号楼一角的绿化带,居民黄凤瑶回忆起曾经的乱象:一位住在一层的老人,圈占绿地种菜。韭菜、葱蒜散发异味,沤成的肥料更是恶臭不止。小院里还堆满杂物,废纸壳、旧家具,楼上一个烟头落下来,极可能“火烧连营”。
“堆物清了又堆上,小院也一直没拆了。”社区也很苦恼,老人是有名的“倔脾气”,不听劝。为做通老人工作,工作组进行“三步走”劝导——“邻居们多有怨言,只是怕惹恼您,没敢和您说。”楼门长先出马唠“邻里情”;“咱楼年底要改造,但您这小院阻碍了施工。”居委会再上阵讲清利弊;“您此举形成安全隐患,违反多项安全管理规定。”执法人员最后上门进行普法宣传。最终,老人打开心结,工作人员顺利清除了小院和杂物。
施工后,包社区干部赵宇阳翻开台账,划下一笔对勾。“小区里像这样的私搭乱建还有近10处,已全面摸排建账。”赵宇阳说,接下来将陆续拆除清理,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如期顺利进行。
小院虽拆了,但绿地仍光秃秃。物业表示,下一步将补种千余株黄杨、丁香等绿植,确保“黄土不露天”的同时,源头防止违建新增。
楼门长当“探头”:堆物随有随清
“从墙体向外4、5米,都快成‘废品站’了。”让居民张大爷苦恼的堆物堆料现象,曾经在兴华园较为普遍。“就得集中都清了,不然一户堆、户户堆,问题越积越多。”对此,工作组按“从南向北、逐楼推进、不留死角”方法开展全面清理。共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张贴通知、走访入户等方式引导居民自清。第二步,对于逾期未清理杂物,由工作人员集中清理。
堆物虽已清,但如何建机制、防反弹才是关键。对此,一方面社区、物业每日开展全覆盖巡查,做到“随有随劝、随劝随清”。另一方面,街道每月督导检查,调度解决突出难点问题,压紧压实管理责任。
杜绝环境乱象,更需培育文明习惯。社区书记孙路介绍,居民多为原西黄村回迁户,不少人仍旧习未改,喜好捡拾废品、储存旧物。“很多人也没养成公共意识,把乱堆乱放、乱圈乱占等行为当成理所应当。”为此,80余名楼门长认领任务,发挥人熟地熟优势,每日巡查楼道内外,发现苗头及时劝阻。社区也每月召开“拉家常”议事会,居民们共商共解环境难题。
车棚“泾渭分明”:电动车获专属充电位
楼前,李女士停下电动自行车,推入楼内,刚准备提出电瓶,被正在巡查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抓个“现行”。“我也知道室内充电的危害,但实在没地儿充。”明明车棚有充电口,为何“没地儿充”?原来,社区内有不少存量“僵尸”自行车,把楼道、车棚堵地满满当当。
此次整治行动中,150余辆无人认领的“僵尸”自行车随堆物一同被清走。此外,社区还开展了旧车置换活动,一辆旧自行车能洗衣液或卫生纸。居民们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几天时间内就置换旧车200辆。
空间腾出来了,如何确保接下来规范停车充电?答案藏在车棚里。110处充电接口前,圈划上黄线,旁边张贴着提示:充电区。其他区域圈划白线,定为非充电停放区。泾渭分明的分区规划,促进着文明习惯的养成。充电接口旁还摆着几瓶灭火器,便于出现火情能“灭早灭小”,让居民们充电更放心。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