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全面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据了解,2021年,全区新增平安大街等绿地1.28万平方米,改造绿地3.2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97.57%提升至97.61%;新建屋顶绿化9处5055平方米、垂直绿化8处1082延长米。2021年初,西城区启动了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实现了沿街立面保护提升、公共空间秩序重建重塑、交通秩序整治初见成效。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全面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2021-12-15 17: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13日

西城区召开“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

围绕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全面推动老城有机更新”

这一主题

回应社会关切

并对相关工作进行详细解读

  以“两轴一环”为重点

继续扎实推进城市更新

区住建委副主任朱洲介绍,2021年,西城区以落实核心区控规为首要目标,以“两轴一环”为主线,持续打造各类城市更新项目。未来几年,西城区仍将以“两轴一环”为重点 ,继续扎实推进城市更新。

布局合理空间 不断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径

2022年,西城区将整体推进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坚持以“两轴一环”为重点,合理安排项目空间布局。聚焦长安街沿线,西单商业区和金科新区等重点地区。配合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突出街区单元,整体统筹,扎实推进。2022年,计划推进21项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以什刹海片区、“南中轴”大栅栏观音寺片区、天桥片区为重点,先后启动一批申请式退租项目。按照“五年不少于5000户”的退租目标,统筹考虑资金、房源等各方面因素,成熟一批,推进一批。

2022年,西城区将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新申报36个小区、6500套房屋、约52.5万平方米,至2025年,全区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市区产权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西城区还将继续积极支持配合央产单位实施央产老旧小区改造。目前西城区央产小区改造共计完成约200万平方米,列入改造计划或正在组织实施共61个、约164.5万平方米。下一步,积极与央产单位进行对接,按照即将出台的央产改造政策,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对20栋区属直管公房未启动的简易楼,按照居民“意愿一致、先到先得”原则、参照申请式退租模式予以实施。持续推动老旧楼房加装电梯工作,2025年之前,计划每年增设不少于15部,并优先对居民达成统一意见、条件成熟的老旧楼房增设电梯。

2022年,西城区力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大吉项目、大栅栏C3、H地块项目设计方案已获批复,目前正在根据市区规划部门要求编制项目综合实施方案,力争2022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长安街(西城段)南北纵深一公里环境提升城市设计方案落地,西城区将继续推动该区域重点项目。2022年,计划编制完成宣西地区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就该地区街区需求、方向产业定位进行规划研究。

未来,西城区将不断探索城市更新工作路径模式。在平房院落“银企合作促整院”模式基础上,选择成熟点位扩大试点范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老城保护更新,盘活区域存量资源,加强项目自身“造血”能力。引导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对参与改造的社会资本给予行政、资金、税费和存量资源方面的支持,达到政府、企业和居民互利共赢,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人民为本 打造城市新空间

朱洲介绍,2021年,西城区全力推进棚改项目开工建设。光源里项目C1地块1、2、3号楼已实现结构封顶。菜园街及枣林南里项目棚改项目B、E地块已实现开工建设,日前,最后一户滞留户已完成签约。百万庄北里居民住房改善项目A、C、D地块正在开展主体施工,目前D地块已结构封顶,C地块年底前可实现结构封顶。车公庄三号地全面进入建设阶段。

2021年,西城区有序推进平房院落直管公房申请式退租工作。完成钟鼓楼西北侧申请式退租项目。大栅栏观音寺、砖塔胡同城市保护更新项目稳步推进后续工作。推动全市首例平房院落“银企合作促整院”模式在“菜西”项目正式落地。

2021年,西城区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前期结转的42个完成其中14个,其余28个正在抓紧施工。今年新启动的35个小区,约8400套房屋、53万平方米,已完成审批程序,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推动2处危旧楼改建试点。审核加装电梯16部。在全市首创“租赁置换”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

2021年,西城区持续打造重点地区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平民通讯社、李大钊故居、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等保护提升项目,西安门大街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胡同保护更新项目等重点项目实现精彩亮相。地安门外大街空间品质提升项目、旧鼓楼大街街区更新项目基本完成。天桥演艺区文化探访路街巷景观及立面改造提升项目一期计划12月中旬实现亮相。

打造园林绿化景观精品

明年新增城市绿地5000平方米

2022年,西城区将新增城市绿地5000平方米,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口袋公园、微绿地等举措,为市民打造更多公共绿色休闲空间。

据了解,2021年,全区新增平安大街等绿地1.28万平方米,改造绿地3.29万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从97.57%提升至97.61%;新建屋顶绿化9处5055平方米、垂直绿化8处1082延长米。完成人定湖公园和宣武艺园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带给市民更多更好游园体验。同时高标准完成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环境布置工作,并深入推进“互联网+义务植树”,提升市民绿化美化参与度,通过积极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实园林绿化日常管理全覆盖,在全市城镇绿地管理各项检查中均排名前列。

区园林绿化局局长吴立军表示,2022年,全区园林绿化工作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核心区控规,围绕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力民生“七有”“五性”需求,积极探索绿化模式,持续扩大绿色空间,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计划新增城市绿地5000平方米,新建屋顶绿化5000平方米、垂直绿化1000延长米;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花园式单位各1个。

打造园林绿化景观精品 持续推进全民绿化美化

2022年,西城区将紧抓“疏解整治促提升”契机,结合街区更新,因地制宜、多种方式推进“留白增绿”,充分利用拆违及闲置地、边角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口袋公园、微绿地,为市民打造更多公共绿色休闲空间。深入挖掘立体绿化资源,利用学校、医院和驻区单位等建筑楼体建设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积极推动玫瑰公园和南礼士路公园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优化完善公园绿地服务功能。

同时精心筹备第38个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活动,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开展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和花园式社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园艺体验活动,不断提升市民园艺文化素养和美化家园意识。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生活。

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园林绿化资源保护

明年,西城区将通过建立健全园林绿化治理常态化机制,强化日常养护管理、指导、检查,提升绿化执法、安全监管和应急抢险能力。精心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和抢救复壮工作,实施“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全面提高古树名木电子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严密做好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林木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工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开展杨柳飞絮治理。加强野生动物救助,提升全区野生动物救护能力。抓好公园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大管理力度,全面提高公园品质和服务保障水平,倾力打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游园环境。

同时全面落实林长制,打造“3+1+N”即“区级林长+街道林长+社区林长+绿管员+多名护绿员”的管理运行机制,开展系列培训,在基本完成网格划分的基础上,落实绿地和古树名木等园林绿化资源的末端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做到网格划分落到绿地、监督养护责任落实到人,实现园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网格化、空间化,监管信息化、数字化。努力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

以中轴线申遗契机

激发老城内在活力

区文旅局四级调研员林小牧介绍,2022年,西城区将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高品质建设老城整体保护复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典范区,运用5G+8K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打造“数字中轴”。

可读可看可听可游 讲好中轴线故事

2022年,西城区将继续通过不断深入挖掘中轴线和文物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讲好中轴线故事、文物故事、工匠故事,展示中轴线和文物建筑的独特魅力,持续打造“白塔夜话”等老城保护品牌。推出“我在中轴修文物”文物修缮现场“云直播”。运用5G+8K等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可读、可看、可听、可游,打造“数字中轴”。届时,游客可穿越历史,在万宁桥旁听刘秉忠讲述北京城的规划理念,看已消失的地安门人流如织,在景山之巅眺望北京中轴的气势恢宏。

  打造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样板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实施文物保护“三解工程”(解危、解放、解读),文物工作成效显著,制定了《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总投入45.27亿元,完成文物腾退项目33个,腾退居民1894户,启动修缮工程18项,使得一批长期以来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解放出来。

2022年,西城区将继续精心组织文物修缮,力争完成晋江会馆等14处已腾退文物建筑修缮。推动核心区贤良祠、国立蒙藏学校旧址等重点文物建筑加快修缮,实现对外开放,打造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的示范项目。

文物活化利用是西城区近年来持续探索的文物建筑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实践路径。今年西城区实现了新市区泰安里和西单饭店旧址等首批6个活化利用项目签约。发布了杨椒山祠、绍兴会馆等第二批9个活化利用项目。2022年,西城区文物活化利用将聚焦于项目落地,推动第一批项目的建设、开放和实施,完成第二批项目合作方的遴选和签约,通过不断深入实践,形成文物活化利用的西城样板。

打造什刹海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市4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的一片,什刹海区域内文物、文化深度交融,市民体验度高。今年,西城区重点打造了什刹海文化体验线。2022年,西城区将持续优化文化探访路的空间营造与步行体验,推动沿线文物腾退开放与人居环境改善,系统梳理什刹海地区文物资源,着力挖掘阐释文物资源价值,系统保护历史文物资源和水系格局,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区域环境提升、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展现有绿荫、有鸟鸣、有老北京味的特色风貌,全力打造什刹海市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推进“文物可阅读” 打造博物馆之城

“文物建筑可阅读”就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扫码求实”“扫码听史”“扫码问事”等方式,释放文物建筑历史文化价值,讲述文物建筑前世今生故事,满足参观者深入了解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需求。今年,西城区立足西城文物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对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沿革、建筑形式、保存现状及管理使用等进行梳理,在305处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显著位置安装二维码标识。2022年,西城区将继续完成二维码牌安装65处,实现全区文物建筑全覆盖。

西城区现有各类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博物馆相当设施”共计83家,其中,备案注册的博物馆29家。2021年完成了李大钊故居、历代帝王庙的展陈提升并对社会开放。2022年,宣南文化博物馆将完成展陈提升,重新对外开放。“十四五”时期,西城区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以中央、市属等一批资源和专业优势博物馆为龙头,以区属博物馆为支撑,以企业、社会、街道等类博物馆、展览馆为补充,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西城区博物馆体系。形成西外地区科学教育文化主题、什刹海地区名人故居主题、大栅栏地区商业文化主题等一批“博物馆集聚区”,打造博物馆之城。

同时,西城区持续鼓励老字号原址、原貌保护,挖掘、展示传统技艺,推进企业内部博物馆对公众亮相;鼓励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类博物馆”,依托自身条件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主题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传播功能,激活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为城市文明进程增辉添彩。

2022年初,区文旅局将发布“西城文化月历”。据了解,西城文化月历定位于西城区文化活动的年度节目单,将以月度为轴,集中展示全区各层面各系统的文化活动,涵盖阅读朗诵、展览展示、文艺演出、非遗体验、文化惠民等,方便市民朋友按图索骥,参与、感受和体验西城文化。

重构街道尺度、贯通慢行系统

平安大街西城段全新亮相

区城市管理委主任张丁对平安大街西城段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行了介绍,平安大街经过重构街道尺度、贯通慢行系统、建设“城市客厅”等整治提升后,目前已全新亮相。

平安大街西城段西起西二环官园桥,东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3.5公里,由平安里西大街和地安门西大街组成。为深入推进首都核心区控规落实落细,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为群众打造更多安全、舒适、绿色、人文的健康街道,实现城市高品质发展,西城区通过重构街道尺度打造“绿色街道”,贯通慢行系统塑造“健康街道”,建设“城市客厅”营造“宜居街道”,完成了平安大街整治提升工程,实现了安宁交通、林荫街巷、健步悦骑,更好地展现街道厚朴典雅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

坚持首善标准 建设百年精品

张丁表示,在平安大街整治过程中,西城区立足国际视野、世界一流,准确把握并有机融合首都核心区控规要求和沿街商户与群众意见,在“整体设计、一体打造”框架下,专业设计与专家评审结合、群众问卷调查与入户走访征集意见相结合,梳理出公众对交通通行状况、环境绿化质量、公共活动空间、市容环境品质四方面的集中诉求。坚持高标准确定整体整治提升方案,从建筑立面的贴砌、油饰,到道路铺装、绿化种植,每项都立足于百年精品,使整治提升工作始终延续城市脉络、贴合群众需求、体现西城温度、展现西城亮点。

  重构街道尺度 打造亲切宜人的“绿色大道”

西城区充分考虑行人和驾驶人员舒适度,取消两侧停车带,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将富裕出的空间用于增设中央绿化带,调整改善城市空间尺度。人行步道改造前宽度最窄不足1米、改造后步道宽度增加为3.5米以上;建成中央绿化隔离带2815米,安装照树灯3500盏,实现平安大街中央绿化带全线贯通,白天绿树成荫、夜晚靓丽多彩。

  贯通慢行系统 营造舒适的健步悦骑场景体验

平安大街坚持步行优先、慢行优先、绿色低碳出行理念,通过增设过街安全岛、公交港湾、补植行道树、保证骑行路权、调整优化台阶位置及无障碍坡道等,努力为行人提供“在绿中行、在林下行”的良好慢行体验,共铺设沥青11.6万平方米、铺装步道4.5万平方米,增加绿地1.21万平方米;实施电力箱体“三化”、多杆合一改造,拆除原有配电箱15座,移建墙地箱147座,清除了出行障碍,进一步还原街道的本来面貌,重现老城靓丽风景,提高了林荫健步悦骑的连续性、安全性与舒适性。

  增加街区活力 打造“城市客厅”

西城区围绕轨道站点一体化改善环境品质,以地铁平安里站为重点,打造城市“微门户”系列,为市民营造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体验;增加小微绿地近5000平方米,塑造了地铁平安里站与荷花市场前广场2处公共交往空间、建成400平方米篮球场,周边居民“推窗可见绿、出门即入园、健身有空间”。

  “微更新”改造 重塑“荷柳风韵”

在荷花市场前广场“微更新”改造过程中,西城区从“保障行人路权、缓解高差冲突、规范机非停车、形成景观序列、增设滨水林荫、唤醒历史记忆”六大方面入手,在荷花市场前广场新增300平方米绿地,采用20多种花卉进行景观布置,打造自然闲适的景观特色。在水域里补植荷花,呼应荷柳风韵,逐步恢复垂柳依河、荷花遍植的绝美景致,打造承载历史文化印记,展现北京之“魂”的城市名片。

实施“一路一策” 打造38条林荫道路

2022年,西城区通过“两全、两无、四提升”措施(即道路林荫全覆盖,慢行道路宽度全达标;步道和非机动车道路权无侵犯,步道设施无占用;慢行出行环境舒适性提升、接驳品质提升、街道活力提升、智能化水平提升),将再打造38条林荫道路,全面完成99条林荫道路的整治提升任务。

据了解,林荫计划共涉及25个子项目,如通过补植进行慢行林荫全覆盖,优化树木生长环境,优化街道对景,保障人行步道、非机动车道宽度,清理占道设施,开展多杆合一工程,加装自行车优先标志标识,开展道路停车整治工作,增加机动车违法停放监控抓拍设备,优化慢行系统无障碍设施,增划共享单车停车区,设置休憩座椅,加强慢行林荫与滨水及绿地公园衔接,加强新技术智慧科技装备创新应用等。

张丁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立足“规建管”一体化,下足绣花功夫,精细抓好街道整治后的长效管控。按照《平安大街维护管理手册》,明确责任和标准,进一步巩固好整治提升成果。广泛动员社会单位、沿街商户、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绿化养护、交通秩序管理中来,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将平安大街打造成为安全、舒适、绿色、人文的健康街道和首都文化新名片。

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

助力中轴线申遗保护

旧鼓楼大街北起鼓楼桥,南至鼓楼西大街,毗邻钟鼓楼、中轴线的北延长线,全长900余米。自元代开始成街,是中轴线上历史最悠久的街道之一。随着时间的更迭,它承接着传统中轴与现代延长线的门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是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加强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更新的重要举措。12月13日,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基本完成。

原汁原味 展示多姿多彩北京传统民居建筑

旧鼓楼大街位于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传统文化氛围浓郁。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这里的历史文化形态逐渐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一批不符合首都核心区功能的业态,私搭乱建严重、公共空间秩序和色彩混乱、车辆停放杂乱无章,居民改造升级的呼声强烈。2021年初,西城区启动了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实现了沿街立面保护提升、公共空间秩序重建重塑、交通秩序整治初见成效。

在恢复历史风貌上,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介绍,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重点是以历史人文为底蕴,以改善整体风貌为抓手,在打造街区品质和花园式漫步道路上下功夫,串联起钟鼓楼、鼓西大街、地外大街和万宁桥、南锣鼓巷、什刹海,形成连点成线、聚线成片的文化探访路,助力中轴线申遗。在对重要视线、视廊点位逐一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沿街建筑分为保留、改善、整饰、更新四类,遵循减法原则,采取“一户一方案”的策略,实施“微修缮、微整治、微更新”。

据北京建筑大学梁建设计师介绍,建筑风貌提升共涉及57个点位,除1处更新点位及3处保留点位外,“微修缮、微整治、微更新”比例约占93%。“相较于地外大街的商业氛围,旧鼓楼大街以住宅为主,为了更好展示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多样性效果,将墙面贴砌干摆、丝缝、淌白三种效果合理搭配使用,并采用整砖到顶、海棠池子、方池子、五出五进、圈三套五丰富整体墙面整体效果。”建筑细节采用海棠角样式、冰盘檐组合、山尖样式、门楼样式、挂檐板样式、朝天栏杆样式、门窗棂条样式多种菜单式组合,提升后旧鼓楼大街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风貌。

打开绿地 串联起邻里交往新生活

旧鼓楼大街是西城区道路林荫计划的重点街道,是北京老城历史文保区内的重要林荫路之一。以“林荫佳境、邻里共享”为主题,注重营造老街悠闲慢生活的场景。

“根据民意调查问卷,决定景观提升从拆除旧围栏、增加休闲健身场地和完善绿化种植层次入手。”创新景观的梁毅设计师介绍,旧鼓楼大街景观此次将封闭的绿地打开,打造一条花园式的漫步道,以花园小径全线串联起邻里交往、商业互动、景观视廊及街景呼应等功能,形成建筑前空间与带状绿地镶嵌融合、共生共享的街景空间。整条大街由北向南设计了6个景观节点:妙缘汇聚、林荫小憩、花间竹影、藤萝莺语、重楼绮望、嘉木入画。其中,重楼绮望节点位于大黑虎胡同口北侧,在现状两棵国槐下设置休闲广场,形成最佳景观视廊,可远眺钟楼;嘉木入画节点位于鸦儿李记饭店的北侧,结合现状增设小广场,在古槐的掩映下形成观赏鼓楼和钟楼的打卡地。

在本次街区公共空间的提升过程中,依托拆违提质见缝插绿增加绿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新增休闲场地约300平方米,新增坐凳40余处,维修现状廊架3处,来年开春,将栽上爬藤植物和花卉。同时,鼓励大家认养绿植,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实现共建共管共享。

突出静谧雅致 照明使用少量灯光

旧鼓楼大街景观照明作为北京冬奥会“点亮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提升中也是煞费苦心。照明项目清华同衡胡熠设计师介绍,旧鼓楼大街由于居住院落比较多,夜景照明整体采用了低亮度弱对比的方式,以简洁的照明手法塑造居住区宁静祥和的夜间氛围。“主要采用暖色光、静态光,突出住宅入口以及载体较好的商业建筑,对中高层现代建筑弱化处理,二层以上不设照明。”胡熠表示,旧鼓楼大街此次功能设施上的提升愿景是大丰则简、简而不空,打造整洁有序的素雅之街。“为了突出街区整体氛围的静谧雅致,在灯具使用上,我们遵循白天隐蔽、便于维护、管线隐藏最优的原则。用少量的光,带给老街温情,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都历史风貌。”胡熠说。日前,旧鼓楼大街的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正在加紧收尾,预计明年春季将整体亮相。

文字:刘新岩 石伟 杨二丽

图片: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