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本网专稿

发展科幻产业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01 19: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以《三体》的大火为契机,“科幻”这一文学类型再次进入公众视野。随着市场对于科幻认可程度的持续提升,各类科幻文学、动漫、影视、游戏作品不断涌现,科幻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百家争鸣的景象。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的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为551.09亿元,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市场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与此同时,政府对科幻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在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幻产业扶持计划,并制定了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等有力措施。

日前,青年科幻作家付强就此话题接受了中国日报网专访。

付强,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物理学博士,现在央企从事党建工作。出版长篇小说《时间深渊》、《摘星》、《学姐的秘密》等,正式发表作品超100万字,部分作品正在被改编为影视、动漫、剧本杀等多种形式。曾获华语科幻星云奖、冷湖文学奖、京东文学奖、燧石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记者:提起科幻,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软科幻”和“硬科幻”的概念,例如《三体》是硬科幻,《北京折叠》是软科幻,等等。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分类的?

付强:关于科幻的“软”与“硬”,有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就结论而言,“软科幻”与“硬科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之所以“软”与“硬”的概念被大家津津乐道,是因为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倾向。例如,喜欢硬科幻的读者更注重技术层面的描写、逻辑的严谨;喜欢软科幻的读者更喜欢科幻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在特定环境下对人性的探讨,等等。

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软科幻”与“硬科幻”同样可以代表两种不同的创作范式:如果更加注重科学性和技术性,那么在创作过程中就需要参考大量的专业资料,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实验,将幻想中的科学技术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大家熟悉的《火星救援》,日本人的作品《第六大陆》,以及我本人的部分作品,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如果更加注重故事性和情感的表达,那么在创作过程中就需要更加侧重于文学性的表现,突出人物塑造、普世情感,等等。因此,“软科幻”与“硬科幻”的概念虽然并不严谨,但作为一种分类方法,既然已经被大众所接受,那么依然有其存在意义,关键还是如何用好它。

记者:除科幻外,还存在许多其它的类型文学,例如玄幻、修仙、西幻、都市、悬疑、推理等等。在您看来,科幻与其它类型文学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

付强:其一,科幻有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庞大体系做背书。举个例子,例如我要构筑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那么我需要从零开始去创设这个世界的魔法体系;但如果我写的是一个星际航行的故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结论就可以直接搬过来用,例如《星际迷航》中的曲速引擎就可以通过广义相对论解释。诚然,有些类型文学已经构筑起了其自有的体系,例如西幻、修仙等,但和自然科幻构筑起的高楼大厦相比,这些体系还是相对粗糙和稚嫩了一些。

其二,科幻兼具科学的逻辑严谨性与自洽性。科学的严谨性不仅体现在理论和技术的细节上,还体现在理论和技术之间的彼此关联、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我曾提过一个观点,“科幻不仅是科学的幻想,更是科学地幻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严谨和自洽,能为科幻作品带来一种独特的美感。这里我举一个其它领域的例子:前些年大火的网文《诡秘之主》。在这部作品里有一个核心设定,叫做非凡要素守恒定律,实际上就是借鉴了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这个设定,使得作品庞大的世界观更加严密,经得起推敲。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科幻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在您看来,科幻能为国家的宏观战略做出什么贡献?

付强:第一,科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文化作品是西方国家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这其中科幻作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好莱坞的科幻作品中,经常是世界面临危机,然后美国政府或者美国的超级英雄扮演“救世主”的角色。透过这种作品,全篇不用说一句“美国好”,也会给观众自然而然地留下“美国好”的印象。科幻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效用,是因为尽管不同国家的过去和现在不尽相同,但全人类对于未来的追求却是高度趋同的。谁能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么谁就理所当然的优秀。

这里举一个很好的范例,那就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地球遇到危机,最后拯救地球的不是某个特殊的国家或者超级英雄,而是世界各国联合起来。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透过科幻设定下的极端环境,得到了足够充分的展现。在科幻作品中,用与美国不同方法拯救世界,这是对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很好地传播。

第二,科幻是打造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坚持文化自信,不但要“回头看”,去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向前看”,来看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能带给我们什么。关于这一方面,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给了一个很好的解读。大家一定还记得一个桥段:黄渤和沈腾不停地给外星人灌酒,最后外星人和他们交了朋友。外星人怎么了?一顿火锅两瓶酒,你照样跟我称兄道弟。在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同化与包容,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未来式的解读。而这类解读,通常只能够通过科幻这一载体来实现。

第三,科幻也是展现主旋律的重要平台。随着国家的倡导和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提高,进来的主旋律作品越来越多,“唱响主旋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能不能有“主旋律科幻”呢?我认为是可以有的。科幻作品归根结底讲的还是人的故事,它通过科幻设定,将人性放到极端的环境下去拷问。那么在科幻赋予的极端环境下,共产党员该如何抉择?党性该如何体现?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作中,也尝试着对其中的一个小问题进行了探讨。总之,主旋律科幻,大有可为。

记者:您对目前国内的科幻产业有什么看法?

付强:一方面,全国的科幻产业达到了五百多亿的总产值,未来大有可为;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其中科幻影视和科幻游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作为内容产出源头的科幻原创文学依然只有很小的份额。在我看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幻原创文学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盈利模式,大部分原创作者在“用爱发电”,自然无法持久。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积极的一面,近年来原创科幻平台不断涌现,各类科幻文学奖百家争鸣,创作者的大环境总体而言比之前要好了很多。

记者:最后,请您对我国未来科幻产业的发展提几点意见。

付强:首先,要积极融入国家宏观战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持之以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时代和人民的选择,是大势所趋,科幻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例外。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大环境,在科幻作品中用好“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二,要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内各大网文平台。我国的网文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盈利模式,甚至在海外实现了“文化输出”,这其中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科幻产业借鉴。实际上,各大网文平台也有着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例如《死在火星上》《小蘑菇》等;但也必须看到,传统的出版向科幻与网文科幻之间是存在“次元壁”的,如何实现“破壁”,还需要新一代作者们去努力突破。

第三,要培养一批爱科幻、懂科幻的专业技术人才。科幻是一个“交叉学科”,写好科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文学;如果你要搞影视,还需要熟悉影视创作的逻辑。我们通常说“科幻难写”,原因就在这里。要借着国家大力扶植科幻产业的契机,发掘培养一批真正精通各行各业的“多面手”人才,通过人才实现产业振兴。

(中国日报社北京记者站)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