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第二届“京陵大数据高峰论坛”在海南陵水举行。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于施洋发布了《大数据看数字中国的现状与未来》报告。
据悉,该报告利用大数据从政策环境、人才培育、技术创新、投资融资、企业发展、产业布局等角度全景式展现数字中国发展态势。报告汇聚了新闻论坛、社交媒体、搜索引擎、就业招聘、招投标、投融资、专利软著、学术期刊、工商注册等30余类数据库,归集、共享、对接各类数据资源200亿条,综合运用共词网络、情感分析、文本聚类、社交网络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方法,为全面描绘数字中国发展已取得的成绩和未来发展态势提供坚实的基础。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分别是京津地区(北京、天津)、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成渝地区(重庆、成都)、两湖地区(武汉、长沙)。
其中,京津地区依托北京,尤其是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培育了一大批数字经济前沿科技企业,并扩散形成京津数字经济走廊格局。长三角地区加速推进物联网和电商等领域产业和生态的繁荣发展,是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企业集聚最多的地区。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等地区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集聚作用,逐渐形成了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两湖地区加快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成渝地区凭借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核心产业发展优势,正在重塑数字经济新格局。
政府和市场投资热度继续高涨
2017年各地政府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投资项目明显增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显著加大。尽管广东、北京项目仍然占据一、二位,但其他省份与前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中西部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投入明显加大。从政府投资项目类型来看,62.94%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说明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主动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2017年成功融资的数字经济类企业数量延续稳步上涨态势,较2016年增长18.85%,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类创业项目追捧势头不减。从融资轮次分布看,资本对数字经济类企业介入深度不断增加,呈现“一降一升”态势。其中,“一降”指获得天使轮、A轮融资的企业数量占比开始有所下滑,“一升”指通过IPO、并购、新三板挂牌等实现资本退出的企业数量占比上升。
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创新格局初步成形
报告显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数字人才保障能力相对均衡,东部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湖北、陕西等省份数字中国人才保障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数字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孔雀东南飞”现象较为明显。
报告基于近十年数字中国领域国内技术发明专利,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构建了我国数字中国技术创新图谱。分析发现,数字中国领域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智能家居、数据存储、控制系统、移动终端、物联网、数据处理等8个创新集群,初步形成以生产生活数字化为内核,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IC)和物联网(IOT)等“3I”技术为主攻方向的数字中国技术创新格局。
数字中国发展总体态势稳中向好
报告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指数测算结果。该指数由基础能力、核心发展和保障水平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构成,覆盖数字治理、数字经济、智慧社会、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态等五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紧扣国家政策战略导向、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较为全面客观描绘数字中国建设水平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我国各省市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进行分析解读,引导和推动数字中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报告显示,2017年数字中国总体指数得分为70.92,较2016年上涨1.72%,较2015年上涨3.04%,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势头。得分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北京以80.35的高分位列全国第一,第2至7名分别为广东(79.15)、上海(77.80)、江苏(76.07)、山东(75.84)、浙江(74.78)、福建(72.45),均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对外贸易、地理位置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数字中国发展成效显著。
此外,报告还依据数据分析结果,从完善顶层设计、开展试点示范、打造人才队伍、改善产业环境、加快整合共享和推进创新应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未来数字中国发展对策建议。(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