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32处文物腾退今年启动 什刹海畔高等级文物有望开放

作者:刘冕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7-31 08:06:00
分享

原标题:老城区32处文物腾退今年启动

一根长达7.8公里的“脊梁”,从南到北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如今,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开墙打洞”,胡同恢复肌理,什刹海畔一些高等级文物有望腾退并对公众开放……中轴线上越来越多的文物将再展风采。

整座老城重焕京韵,同时也融入了更多北京人的现代生活。昨日,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在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中谈到,北京目前已经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正在积极筹备中轴线申遗。“北京不单纯追求数量上再多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是以此为抓手,统筹保护好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

13万平方米文物建筑被占

今年上半年,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研究讨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送审稿)》指出,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已提及多年的“旧城”没有出现。

从“旧”到“老”,一字之差。3000年建城史、860余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放弃破“旧”立新,而是视“老”为宝,保护与利用并举。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数十年来北京的一些风貌受到了威胁和破坏。举个例子,东、西城区直管公房中的各类文物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其中有些文物被当做民居,有些成为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这些建筑多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使用人口密集,成为北京老城的一道待抚平的伤痕。仅今年上半年,文物部门就约谈了60余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文物管理使用单位。

古建办公地将置换“松绑”

其实,工作生活在文物建筑里的人,因为市政基础和生活设施落后,往往也并不舒服。腾出文物,再加以利用,是最佳保护方案之一。但资金、产权和管理等问题混杂,腾退工作一做就是数年,甚至数十年。例如,恭王府腾退就花了28年,寿皇殿被市少年宫占用了半个多世纪。

文物工作者正在尝试新的方法,缩短文物腾退和开放利用的周期。位于西城区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将从大杂院变成博物馆,对外开放。

类似的腾退项目将越来越多。东、西城均已拉出的文物腾退名单,今年将至少启动32个项目。文物部门介绍,随着一些机关单位陆续迁入城市副中心,一些古建办公地也考虑通过置换等方式“松绑”。北海、景山等处已经初步摸清园内与古建无关的单位、居民情况,为下一步腾退奠定基础。

文物保护与改善民生并举

老城保护,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风韵古都,也要彰显时代风貌。在前门,一条三里河最近火遍了手机朋友圈。随着搬迁、整治,600米长的河流自清末消失后再现,随街巷蜿蜒,沿途47处会馆娓娓讲述过往故事。

今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集中开展,治违力度空前,北京老城的风韵正在一点一滴找回来,既古老又年轻的北京焕发出和谐光彩。什刹海畔的高等级文物就有望实现开放;万寿寺附近的大杂院也正在腾退计划恢复历史原貌;东四等胡同区也将恢复胡同肌理;钟鼓楼畔的服务设施将升级……

“保护文物与改善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并不矛盾。在未来历史名城保护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意文物保护和改善民生并举。”舒小峰说。

相关现场

老料古法重焕东四胡同风韵

本报讯(记者 刘冕)伴随着整治“开墙打洞”,东四胡同的风貌正在逐渐明朗起来。一支工程队正在以“故宫修缮”标准,用老料古法找回北京胡同的风韵。

东四四条西口往东不远就是86号院。大门两侧有一副砖雕对联和砖雕花样。上联“镜里人是一是二”,下联“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光起万物”。据说这里是家洋货行,1928年开业时叫恒昌瑞记。如今,小院儿是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戴着黄色工程帽的工人正用刷子和刻刀恢复对联和砖雕。他左手拿着扁刷,右手拿着袖珍版的锥子,刻一笔、扫两刷子,再端详三秒。

“年头长了,对联和花纹都风化了。加上没有老照片存档,只能靠手感,慢慢抠。”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光是抠花纹就得进行大半个月时间。“这不算长,边上的红砖,修了一个月。”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能看到这座建筑的墙壁上用红砖拼出了一些简单的图案。这些砖是民国时候的纯进口货。“当时中国还无法自主生产红砖,必须从德国引进。也是因为造价贵,所以建筑就用红砖当点缀。”

岁月荏苒,红砖部分坑洼不平,有些地方缺了角。怎么修?拆了重建,最省时省钱,可是历史信息就全没了。工人先找到类似质地的红砖,研磨成细粉状,再和成泥,在缺失的部分一点点填补进去。

从86号院出来,继续往胡同深处走,隔不远就能看到工人或蹲或站,手工修复胡同的一砖一瓦。现代化机械却很少见到。用老工艺,修一扇门,来回就得13道工。“我们希望2017年的工,修出民国时候的模样。”

随着一些低端业态的退出,不少老物件儿也再次露脸儿。85号院内一场彻底大扫除后,地上露出两个小坑,原是当年建造门楼时,特意设计出的排水孔,如今仍可使用。鉴于实用性和历史价值,修缮人员将其保留了下来。81号院门口,六棱柱形状的门墩儿瞅着不起眼儿。但文物专家说这是全北京独一无二的造型。“后期,我们会增加护栏,并将这处门墩亮出来。”

修缮过程中,还将添一些便民服务类的设施。比如东四四条85号院门口的台阶中部设置了斜坡,方便居民进出自行车。“还会有一些口袋花园、共享单车停靠点,都是利用拆出来的边角地带建设。”

“今年,东四胡同拆除违法建设13879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220处。”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洪雷告诉记者,此次胡同整体修缮前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老街坊、专家都被请来当参谋,光是研讨会就开了5次。

今年9月,东四三条到六条将率先恢复胡同肌理,找回当年风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