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臻
继《关于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指导意见》发布后,近日环保部、发改委等11部委再次祭出大动作,部署“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相关工作,并明确要求,京津冀3省市在今年年底前率先完成。
生态资源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宝贵的馈赠。然而,这种馈赠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所言,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后代那里借来的。倘若超越了一定的范畴和强度,很可能出现“寅吃卯粮”甚至“无粮可吃”的境地,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一些“越线”行为时有发生,不该开发的地方被开发,应该保护的地方没有保护,“山水林田湖”被人为割裂开来等等,愈发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划定红线,就是要给我们的行为明确一个底线。
保护生态,京津冀三地的任务更加紧迫。总体而言,这一地区开发强度偏高,生产空间比例偏大,生态空间总量不足。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7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人均湿地面积0.18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1980年以来,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累计超采量超过1550亿立方米。严峻的现实一再提醒,不能再让过度开发继续下去了,必须将“红线”从纸面上落实到行动上。过去,由于各设生态区、产业区,区域间“绿屏”断裂、“绿廊”错位,工作成效不甚理想,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已起,将三地作为一个完整生态系统进行空间科学布局已成为可能。抓住这一契机,将生态保护工作做好、做到位,是政治任务,更是时代责任。
行政区划有界限,生态协同无缝隙。“山水林田湖”犹如一个生命共同体,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山水相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尤须树立“一盘棋”意识。毕竟空气会串门、水流能跨界,无论是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还是防护林建设、清洁能源的使用,都要遵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自然规律,突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的掣肘。而红线是底线,也是高压线、警戒线,一旦经过科学测算和整体统筹后划定下来,就必须严格遵守。区域规划建设也好,经济社会活动也罢,都要主动与“红线”对标;构建体制机制也好,完善过程监管也罢,凡是确保“红线”落地的举措都要不折不扣落实。
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始,让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下去,我们的天将更蓝、山会更绿、水将更清、空气会更清新。一个美丽的京津冀,将迎来自身发展的新前景,也将为美丽中国涵养更加坚实的发展底气。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作者:汤华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