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午夜,暑气依旧。在景山东街北口,百米长的马路灯火通明,路上已设置了交通引导标识,一台小型挖掘机正在破路,数十名国网北京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施工。
架空线入地现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魏世岭走到了临时办公区,点开笔记本电脑里的一个图标,瞬间,屏幕上出现了4个不同施工场地的画面。“这是我们首次使用的‘移动智慧工地’系统,能够及时监控多个工地情况。”他说,过去工地之间都是用对讲机沟通,既不直观,动静也大,用这个就安静多了。
景山周边的景山东街、西街、前街、后街和五四大街等5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正在紧张进行中,通过立式固定摄像头和头戴式移动摄像头,一台电脑就能精准获取所有工地的动态画面。魏世岭一边切换着画面,一边和各工地负责人简短沟通。“差不多了,把机器都关了。”瞅了眼手表,他下达了命令。原来,这些工地毗邻胡同平房区,不噪音扰民是“铁律”。指挥部要求每晚12点,所有机械作业停工,主要改为井下手工作业。
机器轰鸣声戛然而止,蹲在路边休息的绑筋组成员章明全和同事戴上安全帽,下到2号井。按照规划,10千伏电缆入地需要走管道,每隔40米左右要设置电缆管井,每个井长5米、宽2.5米、深2.5米,好比一个个的地下房间,电缆就沿着管井之间的管道穿行于地下。东街目前一共有3个管井正在施工,其中,1号管井已经浇筑混凝土,2号管井正在铺设钢筋,3号管井则刚刚开始破土挖掘,章明全这几天的任务就是铺设并固定2号管井的钢筋。
为了避免现场切割产生噪音,提前半天时间,章明全就和同事们把9米多长、小拇指粗的钢筋按标准切割成2.5米和5米长短。码好钢筋,一把弯嘴绑勾,一大把细钢丝绳,将钢丝绳对折,绑勾拉着折叠处往钢筋交叉处一拧,章明全动作娴熟,一气呵成。除了井底地面外,四周墙壁也都需要进行钢筋捆绑,绑的同时还得注意相隔的交叉处绑线方向不能一致。章明全解释,过去的管井采用混凝土和砖块结构,时间长了砖块容易松动,近几年都是采取钢筋混凝土一体浇筑方式,更加坚固耐用,“和砖混结构相比,这个就好比铜墙铁壁。”别看只是简单重复,一个管井的钢筋结构全部做好需要干3个通宵。
夜色渐深,灯如白昼。除了偶尔的细声轻语,百米长的工地显得十分安静。每天从夜里10点到次日凌晨5点,近千名电力公司的施工人员都是在各个工地上度过。按计划,今年东西城核心区的64条道路两侧架空线将全部入地,整体工作量达到“十二五”期间全部工作量的5倍。截至目前,樱桃胡同、国二招周边、西直门南小街、铁树斜街、樱桃斜街、马连道南街等6条街道均完成改造,实现送电投运及撤线拔杆,其余道路也已陆续进场施工。本报记者 刘可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作者:刘可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