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馆310件文物首次对外展出

作者:赵婷婷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7-07-26 06:36:00
分享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近期举办“全民抗战伟大壮举——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专题展览”。该展览分为3大部分,13个单元,共512件珍贵文物,多角度、全方位讲述民族危亡之际,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行全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此次展出的大部分文物为近几年征集,310件文物(国家一级文物22件)系首次向社会公开展出。

展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历史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紧紧扣住“日本侵华国策及其实施步骤”“七七事变爆发与平津抗战”“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实现”三个专题选择历史史料、文物、图片、影像等资料,突出用史实说话,做到有血有肉,有感染力、冲击力、影响力。展览还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和背后故事,让文物不仅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讲述者!

据介绍,此次参展的文物史料,反映了日本侵华国策和实施步骤,全国人民抗击日军的生动画面和伟大实践。

“从军记章”“外务省情报”深刻反映日本侵华国策及其实施步骤。

铜牌上的“自供状”——日本从军纪念章

从军记章是日本为彰显“战功”而颁发给参战军人的纪念章。此次展出系列从军记章:明治七年从军记章(1874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侵略中国台湾),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从军记章(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中国割让台湾),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从军记章(1900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绝对主力,攻占中北京),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从军记章(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取得在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驻军的权力),大正三、四年从军记章(1914年日本对德国宣战强占中国青岛),支那事变从军记章(1937年日本挑起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从这些日军从军纪念章可以清晰看到,自1874年起,日本发动的每一次侵略战争都和中国有关,或者直接侵略中国,或者和其他列强在中国领土上厮杀。这些原本为歌颂日本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从军纪念章,现已成为镌刻在铜板上的侵华日军穷兵黩武、恃强凌弱、野蛮屠杀中国人民的自供状。

兵马未动情报先行

日本外务省是负责其对外关系的行政机关,其中情报收集分析是其重要职能。关于中国情报的搜集分析更是外务省情报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加剧,外务省情报部对中国情报的搜集分析也日益广泛细致。在1936年—1937年日本外务省情报部搜集的各类情报资料中,国民政府主要机构名称、负责人及各路军番号、中国各省重要职员(主席、省政府委员、秘书长、民政厅长等)、国民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以及重要职员的名字等等,无一不囊括其中,不但系统全面,而且细致入微。这些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的情报,为日本侵华军事行动及其政治外交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外务省情报部不仅搜集提供大量中国政府、军队的重要情报,还寡廉鲜耻的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辩护。1934年4月17日,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妄称中国为日本的势力范围。4月20日,毛泽东严正谴责了这一“独占中国”的狂妄声明。七七事变爆发后,外务省情报部长河相达夫又妄称“解决的办法就只有诉诸战争”,彻底暴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侵略又强言狡辩的无耻嘴脸。

漫画中的抗日战争

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场上,各类宣传画报以其图文并茂、标题醒目、短小精悍,讽喻深刻的特点,成为宣传抗战的“匕首投枪”,直捣敌人要害。

展厅中展示的是1933年5月5日编印出版的《抗日画报》的第一期。每幅漫画都配有说明,这些作品揭露了日寇的烧杀抢掠的暴行,号召民众勿做亡国奴,应奋起抗战。画报中,标题“抗日画报”四个字被一位勇士用长剑穿过,视觉冲击力很强,将鼓舞民众的抗战斗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一幅漫画,一个穿着尖刺木屐的日本巨人,一脚踩踏着布满头颅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热河”地区,另外一只脚即将踏向华北,旁边坐着未被唤醒的中国民众,旁附说明“暴日的铁蹄将要踏到你身上了,你就坐着等死吗?起来吧!拿起铁的刀热的血抵抗吧!”,再现热河沦陷后,日军帝国主义正在侵占华北广大地区,作者以此唤醒民众觉醒,号召拿起手中的武器抵御侵略。

“孔宪全的委任状”“《卢沟桥抗战记》”“《保卫卢沟桥》剧本”全面再现了七七事变爆发与平津抗战历史画面。

委任状背后的守桥故事

孔宪全(1908—1937),1928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加入第29军,1933年参加了长城抗战。1935年,担任第219团3营10连连长时,获得此委任状。1936年10月孔宪全连奉命守卫卢沟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宛平城北约400米处进行军事演习,第二天凌晨开始向城内轰炸,当晨5时许,10连连长孔宪全带领10连120名官兵在卢沟桥附近与日军展开战斗。在3个小时的激战中,接连打退了敌人的3次冲锋。后来虽然被日军重兵包围,但是全连坚持抵抗,英勇无畏,经历10余小时激战,终于击溃日军,守住了卢沟桥,形成了日军进攻以来中华民族第一道坚固的屏障。激战中,这位年仅29岁的年轻连长英勇牺牲,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了卢沟桥边,用生命践行了中国军人寸土必保的诺言。

方大曾——报道卢沟桥事变的第一人

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笔名小方,抗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不顾炮火奔赴前线,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中国士兵英勇抗战的事迹,发表了大量战地报道和照片,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被誉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方大曾担任中外新闻学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特派员,7月10日,立即奔赴卢沟桥前线采访,他是事变后第一位赶到现场的记者,写出第一篇报道卢沟桥事变的战地通讯《卢沟桥抗战记》,8月1日在《世界知识》杂志刊登。《卢沟桥抗战记》一文详细描述了卢沟桥事变的发端、当时守军的态度、敌军的动向,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世界详细了解中国抗战发端的第一手消息。抗战时期,几乎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方大曾的身影,他用文字和图片把中国抗战的第一手资料向世界传播。

文艺界抗战的呐喊——《保卫卢沟桥》话剧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消息传至上海文艺界,群情激愤,大家立刻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中。7月15日,“上海剧作者协会”迅速改组扩大为“中国剧作者协会”,并决定集体创作三幕剧《保卫卢沟桥》。

参加集体创作的作家和艺术家就有20多位,集中了当时文艺界精英。剧本由崔嵬、张季纯、马彦祥等17人执笔编写,冼星海、周巍峙等谱写歌曲,由夏衍、郑伯奇、张庚、孙师毅四人整理。创作在几十个小时之内完成,创造了话剧史上的一个神话。

当年8月7日,《保卫卢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首演,立即轰动全国。当时上海《申报》载文评论此剧是“一颗掷向民众深处的爆烈弹,猛烈地激动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他们的热血。”蓬莱大戏院内外响彻“保卫卢沟桥”的口号声。《保卫卢沟桥》话剧是文艺界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发出的抗战呐喊。

“夫妻抗战”“家族抗战”“兄弟抗战”生动表现中国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实践。

夫妻抗战——“双双奔赴

延安的知识分子夫妻”

刘咸一,先后留学日本、德国,著名化学专家和机械学专家,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余澄,出身名门,是晚清进士、翰林余宝蔆的四女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刘咸一、余澄在北平结婚。1939年5月,夫妻双双奔赴到延安,余澄是金陵女大最早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之一。刘咸一参加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并担任振华造纸厂厂长。余澄在中国女子大学任教员,1944年病逝。

抗战期间,根据地纸张严重缺乏,斯诺曾惊叹,“哪怕一张最普通的纸都是最奢侈的东西”。1939年,振华造纸厂用稻草、杨木为原料,尝试造纸获得成功。但是,受边区自然条件限制,这两种原材料都不可能批量生产,必须寻找新的原材料。在寻找造纸原料的日子里,技术员华寿俊经反复实验发明马兰草造纸技术,该纸质坚韧洁亮,可印书报用。马兰纸的发明使用解决了造纸原料来源,保证了产量的提高,促进了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家族抗战——“一树的八路军”

王正南,山东肥城人,193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12期,毕业后在国民党部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他赞同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1939年毅然脱离国民党部队回到家乡肥城,组织抗日武装,时称二区游击大队,任大队长。1939年7月,该部被收编为县独立营后,任营长。1940年,王正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县独立营补充到八路军第115师343旅,他任旅政训股股长。后历任冀鲁豫军区8分区教导大队长、8分区7团参谋长、8分区参谋长,曾参加解放东平、巨野等战斗。攻打阳谷时,他一人持枪,两个战士往枪膛压子弹,封锁敌人6处射击孔,使部队顺利攻克阵地。

在王正南的倡导和带领下,叔父王维涛,兄弟王正梅、王正兰、王正珠、王正菊,堂弟王正福、王正堂,表弟高立为、赵传银等十余人相继参加八路军。1944年春,王维涛、王正南叔侄兄弟等相继回到范县修整,一家人为抗战常年奔波在外,难得相聚得这么齐全,于是在门口的大枣树上拍摄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兄弟抗战——高农斧的家信

高农斧(1912—1944),原名高承训,陕西绥德义合深沟人。1928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高农斧历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任政治部民运科长,旅政治部组织科长,新四军第4师第10旅政治部主任。1944年因病去世。2015年高农斧烈士被民政部入选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38年9月1日,高农斧请正要回延安参加青年代表会的程世清同志捎回二封家信,一封给自己的老母亲,一封给五弟高承命(当时在陕北特委工作)。信中字里行间一面流露出高农斧对亲人的挂念之情,同时表现出了自己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要完成我们伟大的事业——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我们现在还不够的很,所以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对于有的亲戚朋友指责他没有捎钱回家,他在信中说:“革命的人又不刮地皮,更不敲诈人民,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这都表明了高农斧与剥削阶级划清界限的决心。高承命深受感动,将家信一直保存了下来。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作者:赵婷婷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