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铁打的"女汉子"守护北京市海拔最高公路

作者:王海燕 李瑶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7-18 06:04:00
分享

车行驶在灵山路上,拐过一道又一道弯。远远听见“叮叮当当”铁锹铲石的声音。循声张望,终于在海拔近800米的山腰上发现了她们的身影——

门头沟清水镇女子护路队,本市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队伍。7月以来,接连几场降雨,让大山松动了筋骨。镇域内的35条189公里长的道路,多处出现塌方、滑坡。她们凭着手里的一锹一铲,默默为行人抢通一条条道路。

马不停蹄清塌方落石

三伏天儿,山里头又闷又热,往太阳底下一站,什么不干,汗珠子都“蹭蹭”往外冒。可眼前这六位挥锹干活儿的女队员,却一个比一个捂得严实。上下一身儿的橘黄色工作服,袖套、手套、帽子、纱巾一样不少。

“女人嘛,都爱美,怕晒!”48岁的高玉爱笑着解释。她是清水护路队的队长,35名队员里70%是女同志。她们不少来自清水镇各村。所养护的路段包括109国道、百花山路、灵山路等,最高海拔2000多米。

此时,高玉爱和这支小分队所处的位置是灵山路8公里处。道路右侧,一面山坡被连日来的雨水冲刷,大小石块顺坡而下,一直滑落到马路上。

“山路本来就不好走,这些碎石头更添堵。”高玉爱说,仅这些日子,队里已经清理了1000多立方米的碎石渣土。

灵山路这段已经到了扫尾阶段。四五把铁锹挥动着,把落石归拢到路边,再一铲一铲装上车运走。看着大姐们“嘁里喀喳”干活儿的利索劲儿,我们也跃跃欲试想搭把手。

“行!你们试试!”一把铁锹递过来。看似是简单的体力活儿,一上手才知道自不量力——贴着地皮把碎石铲起来都费劲,更别提装上车了。

“我们从小就在地里干活儿,有的是劲儿。”大姐们笑着拿回铁锹,三下五除二把剩下的活儿干完。紧跟着又用扫帚清扫了一遍,顺带还拔了路边的野草。

风餐露宿守护京西之巅

中午12点,到了队员们午休的时间。

拣个阴凉地儿坐下,各人拿出自带的午饭。庄里村的罗功书大姐,带了3个包子;同村的刘永芝是一盒扁豆焖面。其他几位,有的馒头就咸菜,有的喝白开水,啃几块饼干。

“你们也尝尝我们农村人做的饭。”罗大姐掰了一半鸡蛋白菜馅儿包子,热情地递过来。孙红艾大姐执意让我们品尝早起亲手腌的葱头、青椒、白菜,还有自创的豆角煮米饭方便面。

“家里有什么带什么,一年四季中午饭都在外边。”高玉爱说,春夏秋还行,冬天风一吹,饭菜就凉,吃到肚里跟冰坨子一样。

天河水村的李会连,在队里干了9年。问她哪次抢险最辛苦,大姐乐着说不出来,“夏天防汛,冬天铲冰,每年的活儿都差不多。”

实际上,这些女队员一个个都是铁打的“女汉子”。高玉爱随口给我们讲了几个小故事:

去年“7·20”北京强降雨,最大降雨点在门头沟。清水地区四五条道路塌方断路。抢险、清塌方,后期治隐患,这些“女汉子”干了足足一个月。最紧张的时候,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

下雪天更难。2012年11月3日,灵山垭口积雪堆了有半米多深,除雪车辆上不去,必须人工清扫出车道。雪后寒风刺骨,身上的棉衣一阵风就得穿透。队员们肩扛一袋袋50多斤重的融雪剂上山,一边铲雪,一边撒盐。好多队员冻得直哭,可咬着牙关硬是一点一点开出了道路。

就在10天前,“女汉子”们又打了一场硬仗:双黄路上出现3处、600多立方米的塌方。其中一块10多立方米的巨石“从天而降”,半条路无法通行。人铲车拉,挖掘机、炮锤一起上,24小时,落石全部清理。

提醒市民汛期谨慎进山

最近虽然以晴天为主,高玉爱和队员们仍不敢掉以轻心。站在半山腰上眺望,远处的山峦,被一团团青色的云雾笼罩着,“山里有小气候,说不好哪儿飘来一片云,就会下雨。”

预报有雨的日子,队员们更紧张。“夜里头定闹钟,每两小时起来看一次。白天更别说,全员备勤。”高玉爱说。

能让队员们稍稍松一口气的是,这一两年政府出资开展公路护坡、护网工程,塌方、滑坡频率呈现了下降趋势。

从灵山8公里处往山上开,大约2.5公里,就是一处老塌方点。“山上好多是浮石、活石,雨大,石头就会塌。”在高玉爱的印象里,过去十多年,这地方塌方了有四五次。2012年尤为严重,一块从山上滚落的巨石,比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还大,把这条黄金旅游道路堵了个严实,队员们愣是合力把路抢通了。

今年入汛以来,接连下了几场雨,这个最让护路队担心的老塌方点至今安然无恙。因为就在去年,整面山坡都喷上了砂浆。山体被加固了,遍布山坡的数十个泄水口,让雨水分流下山,不再呼啸奔腾,冲刷山体。

越往灵山方向开,海拔越高,山路也越陡。很多未经加固的山体,看起来没什么危险,但冷不丁就会有一块石头滚下来。

“干我们这工作,弦儿就得老绷着。”高玉爱说,主汛期马上就来了,更艰难的考验在后面,“也托你们给市民提个醒,大雨过后山体松动,容易落石,尽量少进山,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

责任编辑:李楠楠(QN0006)  作者:王海燕 李瑶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