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真情倡导融合,实现平等。您多一份了解就少一份误解;多一种沟通就少一种障碍,社会就是在大家点点滴滴的努力下越来越文明、越来越和谐,这就是我的期许。”十几年来,80后女孩郝悦,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她的公益助残梦前行着……
郝悦,2006年参加工作,2009年入党。现就职于北京市残疾人事业募捐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宣传以及组织公益活动。 郝悦就读的大学是在北京唯一的残健融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刚踏入大学的时候,对新校园的环境十分不适应。因为除了自己同班的38位同学以外,其余的同学都是残疾人,而且多半是聋人,往日在脑海中储存的校园景象应该是:同学们琅琅读书声、嬉笑打闹声,可是这些一下子都没有了,郝悦下定决心要学习手语,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大学四年中,在没有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郝悦一直坚持到北京各大高校普及手语知识,宣传聋人文化。时至今日,郝悦的手语普及讲座已经坚持了15年,举办了上百场,为数万人普及了手语知识。
2006年一毕业,郝悦就选择了从事残疾人公益事业。当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组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他们的辛勤付出,这支队伍如今已日渐壮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很多人把生活和工作分得很开,但在公益助残的路上,郝悦却将它们混为了一谈。2004年郝悦认识了一名听力残疾的孤儿,名叫何大巧,当年的她毅然担任了何大巧“姐姐”的角色,13年来,她为大巧解决上学、居住、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且努力为大巧寻找着他的父母。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2016年春节前,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在好心民警的帮助下大巧终于阖家团圆。
2009年前后,为了解决重度残疾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北京市组建了第一支专业的送教上门志愿者服务队,郝悦就是10名志愿者中的一员。此项工作开展至今已经7年有余,每当听到家长哽咽着给他们打来电话说“郝老师,我家孩子会画圆圈了!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时,郝悦也会跟着热泪盈眶。家长的期许是那么简单,而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期许是他们10位志愿者通过不懈努力换来的。文/本报记者 王薇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王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