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淀试点“机械手”源头分垃圾
破袋、风选、磁选、滚筒筛……记者近日在海淀区北师大垃圾清洁站看到,原来只是作为中转的清洁站,现在成了机械化分拣站。经过神奇的“机械手”筛选,生活垃圾分成了可腐物、可回收物等,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在成功试点了4个清洁站机械化分类改造的基础上,今年,海淀全区将再改造30个清洁站。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不管是居民小区还是社会单位,源头分类率普遍只有5%左右。为破解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效果差的难题,提高厨余垃圾分类效果,本着“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干湿分类、分类处置、提效利用”的原则,海淀区借助自身的科技优势,开始了密闭式清洁站机械化分类试点。
“按照生活垃圾产生类别划分,北师大校园内办公教学区主要产生可回收物、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居民区产生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有害垃圾;食堂产生餐厨垃圾、可回收物、其它垃圾。”在北师大试点项目改造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其中最难处置的是混有大量“厨余垃圾”的“其它垃圾”。这些垃圾被统一运输到“机械化分选站”,先刷卡进行电子称重,然后进入自动卸料装置,进行破袋—破开垃圾袋、风选—吹出塑料等轻质物、磁选—分出金属、滚筒筛—筛分重质物等步骤。
分选以后,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循环利用;可燃物进入单独的储料箱收集,运送到终端焚烧,可以提高垃圾焚烧的热值;厨余垃圾经过粉碎进入单独储料箱收集,运送到终端进行生化处理。其中的可腐物经过深化处理后,可以转化成昆虫蛋白、生物洗涤剂、有机肥和沼气等多种再生资源。
机械化清洁站都是密闭的,相对于以往开放式的垃圾站,环境卫生更好。而且,源头减量,还能提高清洁站的承载能力,可以减少居民小区周边清洁站的数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机械化分类改造,全区密闭式清洁站得到进一步整合,为电子垃圾、大件垃圾、低值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的规范回收提供了有效空间。不但如此,机械化分类后,厨余垃圾集中运送到相应的终端,能够解决终端设施来料不足的问题,可燃物也单独运输单独处置,不再是混在一起焚烧,提高了垃圾焚烧的热值。
改造前,北师大原清洁站日清运量15吨到20吨左右,原有设备陈旧,噪音、臭气让人绕道而行。改造后,处理量为20吨,噪音、臭气污染可以大幅降低,校园内的垃圾还能实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既避免了污染,又节约了资源。
目前,海淀区已在北航、中央党校、北外、板井路密闭式清洁站开展了机械化分类试点工作,每天分出可腐物约50吨,可腐物分类率达到45%。分类后的可腐物、可燃物、可回收物分别送至相应的终端处理设施进行资源化处置。
海淀区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赵寒告诉记者,今年,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PPP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在全区共完成30个密闭式清洁站的机械化分类改造,包括双榆树、北务村、首体大、蓟门里等项目,涉及13个街镇。目前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勘察,正在进行设计。
快评
垃圾分类应不厌精细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若以这样的要求检视各项工作,便不难发现很多工作的“精度”还不够高,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垃圾分类即是典型的一例。
说起来,垃圾分类已是老生常谈。寻常巷陌摆的都是分类垃圾桶,厨余、可回收垃圾分开也是妇孺皆知,但是这样就够了吗?远远不够。统计显示,厨余垃圾等源头分类率只有5%左右,我们把现有的招儿使尽,也再难有突破。这时候还能怎样“精细”?
海淀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用风、用磁、用筛,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就是精细的体现。而且这一成功的技术可以广泛复制发挥更大效力。兄弟区受益的同时,也应该结合自身的长处,另辟蹊径,再寻良方,补足垃圾分类的其他方面短板。这样下来,众人拾柴,垃圾分类就能越做越精细。
推而广之,我们城市管理的其他领域也应该如此,把管理的网络织密再织密,日后必能“绣”成一幅优美的图景。(巩峥)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