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多,听着屋外的雨声,91岁的张富老爷子(化名)从床上半斜着要起身。起床前,他随手摸了一下床边的墙。
“果然不潮,还是楼房好啊。”老爷子感叹着,开始期待过两年能住上真正属于自家的新房。
他的老房,在海淀区笑祖塔院。这个从北京北站、西直门站乘坐S2线、13号线一出站就在乘客眼皮子底下的棚户区,终于在去年年底启动搬迁。前几天一场大雨,张老爷子家成了危房,是棚改指挥部临时党支部的成员,大半夜地将张老爷子从房里接出来,送到提前备好的周转房里,让一家老小先安顿下来的。
“共产党好啊。住楼房原来这么好。”看着一家老小,张老爷子低头用袖口抹了抹眼角。
笑祖塔院至少有350年历史。13号线、S2线从西直门站出去,看到的就是这片补丁叠补丁的西外小村。奥运会举办之前,这里虽然计划要进行整治,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搁了下来。
去年年底,这个片区再次启动棚改。由海淀区政府、区住建委、区市政市容委、北太平庄街道、海开公司成立棚改指挥部,指挥部与现场的服务单位又联合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指挥部工作人员前期调研发现,这里虽然有很多“外来户”,但也有不少老居民、老党员。必要时,党员能冲在前头,也最能替老百姓着想,为老住户分忧。
张老爷子就是典型的老居民。老两口一个91岁,一个88岁。要是走出去,61岁的张家大儿子都得被人叫上一句“老张”。几十年来,全家就窝在60多平方米的平房中度日。
天还阴着,临时党支部成员就敲开了张家的门。说的就是一个事儿:“周转房已经给您备好了,趁着天还亮,我们帮您搬家吧。这危房住不得了。”
要知道,几十年来,笑祖塔院是属地房管所最头疼的一片区域。每年汛期来临,很多陈年老宅就面临着房倒屋塌的危险。今年汛期更特殊,随着棚改推进,有些人已经搬离了老房,房屋也在拆除过程中。一旦出现汛期险情,这里的救援工作会比平时更为艰难。
“住不得?我说了算。你们不就是怕丢乌纱?”张老爷子瞪着眼睛,一脸不忿儿的样子。
这话说得有点儿戳心窝子,但党支部的一位老大哥还是半弯着腰,对着老爷子说:“乌不乌纱的没关系,您这一家老小的平安才是最重要的。”
这话一说,就僵持了几个小时。天也从白转黑。房里,一杯待客的茶水见了底儿,不满周岁的孩子开始夜啼。
屋外,渐大的雨没有清减乌云,一组年轻的抢险队员正用木方顶着张家后墙,尽管如此,这间几十年的老房,也显然禁不住一场大雨了。
孩子在哭,老张心疼了,但嘴上仍旧不肯松口:“都说拆迁的狠心,我要迈出这房子,你们转身给我们拆了,怎么办?”
“您放心,咱支部说话算话,绝不给您动一分一毫。”支部成员的话,让老张有了松动。
凌晨时分,实在担心孩子的张老爷子终于点了头,支部忙活着将他全家老小安顿在早就备好的解危周转房中。简单的家具、一周的吃食,都是棚改指挥部党员跑前跑后给备齐的。“听说咱们房子挺好的啊,等天儿晴了,你们也拉我看看去!”张老爷子抬抬手说。
“得嘞!那房子位置可好啦,回头您还能见到老邻居!”支部党员笑着说。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作者:耿诺
推荐